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消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消渴

中医病症名。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点的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致使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根据病理机制、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上消,又称肺消、膈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又称消中、胃消、脾消,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主症。下消,又称肾消,以多尿,小便混浊如脂如膏为主症。上消、中消、下消,合称三消。治疗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等疾病多有此般表现。

消渴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和醇酒,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或因情志不舒,久郁化火而伤阴;或因经带胎产所致素体阴虚,劳欲过度,阴精更耗,燥热内生所致。是现代中老年妇女最易患疾病之一,由于本病易出现并发症,如眼疾、痹证、水肿、淋证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健康。辨证论治:
❶肺胃燥热者,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色混浊、身体渐瘦,舌红少苔,脉滑数。以白虎加人参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花粉,葛根等清热生津止渴。
❷肠燥津伤者,多食易饥,口渴饮引,大便燥结,或便闭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以增液承气汤(大黄、芒硝、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养液,润肠通府。
❸肝肾阴虚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昏耳鸣,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燥止渴。
❹阴阳两虚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手足心热,咽干舌燥,面容憔悴,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乏力,四肢欠温,畏寒怕冷,甚则阳萎,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
❺脾胃气虚者,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以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本病后期并发证:
❶瘀血者,常兼见舌质瘀暗,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粗大而长,或胸中刺痛,或半身不遂,头昏耳鸣,心悸健忘多梦,脉涩或结代。以降糖活血方(木香、当归、赤芍、川芍、益母草、丹参、葛根)活血化痰。
❷痈疽者,多并发痈疽,或牙龈脓肿,久久不愈,舌红苔黄,脉数。以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此外,还常合并白内障,或雀目、耳聋、肺痨、泄泻、水肿等,参照有关病证辨证论治。调护:
❶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❷节制房室,节制饮食,一般每日不超过5两。少食多餐,以高蛋白低热量为原则。
❸禁食油腻辛辣刺激之品,禁吃含糖高的点心食物。禁吃一切零食。
❹学会自己测查尿糖,以了解血糖变化。每周测体重,注意病情变化,以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

消渴

病名。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引起。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或变生白内障、雀盲、耳聋、痈疽、中风、水肿等证。本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多饮,属肺燥,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多食易饥,消瘦,属胃热,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多尿,混浊如膏,属肾虚,治宜滋阴固肾;后期阴损及阳,则应温阳滋阴固摄。

消渴

以口渴多饮,多食,消瘦,小便频数量多的“三多”症状为特征,或小便混浊,或有甜味的病证。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多因五脏禀赋虚弱,加之少壮之时不能慎养,或房劳伤精,或情志化火伤阴,或恣食甘肥,酿热伤津,积劳而得,故本病以老年人患者较多。老年消渴患者,除一般消渴表现外,尤以肾虚症状明显,且多瘀血、痈疽、疡疮、目疾、劳咳、泄泻、淋浊、足痿、肢麻、眩晕、中风、虚脱等兼证、变证。西医学糖尿病或尿崩证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临床主证辨治为:
上消口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喉干燥,食欲一般,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数。治宜生津止渴,清热润肺;方用人参麦冬汤(《杂病源流犀烛》方:西洋参10克(另煎)、麦冬10克、茯苓12克、枸杞、五味子各9克,甘草6克)加天花粉20克。烦渴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石斛10克;气短自汗、乏力,脉虚者,加黄芪15克、北沙参15克。
中消多食易饥,喜饮尿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泄胃热,养阴生津。方用玉女煎加天花粉;烦热渴饮者,加黄连6克、鲜芦根20克、玄参10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
下消小便频多,尿如脂膏,尿甜如蜜,口舌干燥,渴而多饮,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补肾摄精,方用六味地黄丸改汤剂加五味子10克、枸杞10克。尿频而浑者,加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桑螵蛸10克;低热盗汗,加知母10克、黄柏9克;兼畏寒肢冷,面色黧黑,耳轮焦干,饮一溲二,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加附子6克、肉桂6克、仙灵脾10克、肉苁蓉10克。
兼证变证辨治
❶瘀阻脉络:病久入络,瘀血阻滞,阻滞的部位不同,见证不同。胸中刺痛,或半身不遂,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多梦,脉涩或结代,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降糖活血方(《经验方》:木香9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葛根10克)。
❷热毒生疮:燥热内结,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痛疽。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银花15克、连翘1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20克。
❸耳目生疾:肝肾亏损,精血不能上荣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治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用杞菊地黄丸。
消渴病常以阴虚燥热开始,病程日久,多导致阴损及阳,形成阴阳两虚,并发各种严重病证,最后阴竭阳亡。本病宿根较深,病难速愈,治疗中即使“三多”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也不能立即中断治疗,以免再度复发。平素宜调养与治疗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饱,一般以适量粮食,配合蔬菜、豆类、瘦肉、鸡蛋为宜;禁食辛辣厚味。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及体力劳动,起居有常,寒暖有度,防止外邪侵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