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庭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0 温庭筠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陕西祁县)人。他辞章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他常出入歌楼妓馆,儇薄无行,为当时士流所轻。仕途蹭蹬,曾做过随县和方城县尉,官终国子助教。他工诗及词。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作品成就远不如李,吊古伤今之作如《经五丈原》、《过陈琳墓》等感慨深切。他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词作秾丽侧艳,情挚韵远,被后来的花间派词人奉为鼻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花间集》收其词66首。 温庭筠812?—866Wen Tingyun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至其父时,家道已没落。屡试不第,一生困顿,又不受羁束,生活放浪。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此长期被摈抑。晚年官至国子助教。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八吟而成八韵即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屡试不第,一生困顿,又不受羁束,生活放浪。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此长期被摈抑。晚年官至国子助教。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八吟而成八韵即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五言、七言古诗师法李贺,多以吊古伤今、抒怀寄愤为题材,或写边塞之荒寒,述田家之劳苦,辞藻瑰丽、意境悲凉。近体诗包括咏史咏物、感慨身世、友朋寄赠、山水行旅等内容,反映现实的面较宽。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温庭筠的词以浓丽绵密为主,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以景寓情。赵崇祚编的《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二首,是其代表作,原作《握兰》、《金荃》二集已佚,今所传《金奁集》为宋人揖本。 温庭筠812—?Wentingyun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矢志好学,才思敏捷,每入试作赋,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他恃才傲物,好讥讽权势,多犯忌讳,故为当时权贵所不容;又因他行为不检,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所以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有《温飞卿诗集》和《金荃词》。温庭筠与李商隐并名,时称“温李”,但他的诗更多表现的是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就是他的爱情诗,虽然文采绚烂,但是过于雕琢,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上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论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温都不及李。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但他在中国古代词的发展中曾经有着不小的影响。他是晚唐第一位大力写词的文人,现存词70余首,几乎全是以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词藻、若断若续的画面去表现女性的风情姿色和内心世界,构成了他所特有的香软绵密的风格。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所以在词的创作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展现人物的情思;艺术表现上讲求委婉含蓄;注意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和谐,从而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等等。由于他努力写词,在艺术上力求精致,使词这种创作形式由民间转入文人手中,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他的词题材的过于狭窄,表现的过于柔弱,词句的过于雕琢,也给后来的词人以消极影响,形成了一个把他尊为鼻祖的“花间词派”。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少年时就文思敏捷,据说每入试作赋,八韵一篇,叉手而成,人称 “温八叉”。他生性孤傲,放纵不羁,喜欢讥讽权贵,所以多次遭打击,一生不得志,晚年才做了个随县尉方城尉,官终国子监助教,所以又叫 “温助教”。 温庭筠约812—866唐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屡举进士不第,潦倒终身,行为放荡。官止国子助教。词作数量居晚唐词人之首,技巧亦高,多写闺情,风格香软,现存60余首,多收入《花间集》。诗作间亦反映时政,辞藻华丽,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金奁集》、《温庭筠诗集》。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祈(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天资聪敏。每入试作赋,八韵一篇,叉手而成,人称“温八叉”。生性傲慢,好讥讽权贵,多触忌讳,屡举进士不第。48岁时授隋县尉,后为幕府僚史,官终国力助教。能诗善词,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诗作或抒发吊古伤今之情,或发泄个人落魄之感,或写自然山水之景,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常于咏史、咏物之中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慨叹。他精通音律,尤善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其词多为爱情相思、离别愁恨之作。词风红香翠软,浓丽绵密,上承五代余韵,下开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鼻祖”,对后世很有影响。他的写景诗《商山早行》等也为后世广为传诵。其诗今存300首。《全唐诗》录存其诗9卷,附词59首。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屡试不第。曾任随县尉、襄阳巡官、方城尉等职,官终国子助教。有才思,每入试为赋,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原有诗集5卷、词《握兰集》3卷、《金奁集》1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词》。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其诗多写个人落魄潦倒的生活,诗风华靡秾艳。《商山早行》较为著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向称名句。其词今存六、七十首,内容主要写闺情,词风香软,带有浓烈的脂粉气。但描写细腻,抒情也较含蓄,有些篇章尚清淡素雅,如《望江南》、《更漏子》等。在晚唐词坛上,他的作品最多,成就也高于其他词人。 温庭筠812~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歧,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性放荡不羁,好讽刺权贵,以文为货,为士流所轻,直到晚年方做得国子助教一类小官。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八次成八韵,人称温八叉。其诗精雕细刻,艳丽精巧,多表现个人沦落,某些吊古伤今和写景之作成就较高,如《过陈琳墓》 、《经五丈原》 等为人传诵。与李商隐齐名,因而有 “温李”之称,但成就逊之。他善词章,精通音律,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其词风格秾艳,多写青楼艳情,香而软,文辞工丽,是较早的文人词作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使词这种创作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但也给后世词人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其词大都收在《花间集》 中,为 “花间词派” 之鼻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