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北渔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湖北渔鼓又称沔阳渔鼓、筒子腔、道情渔鼓,流传于湖北沔阳、天门、潜江、沙市、江陵、武汉等地。相传由清乾隆年间传入湖北之道情衍变而成。嘉庆年间,荆州地区已出现了以唱渔鼓为业的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人,人们称其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渔鼓逐渐流传到武汉、黄石等地,成为渔鼓道情类曲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曲种。湖北渔鼓唱腔有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唱腔,其中的哭灵腔、道士腔、观音腔据传是讲唱道教故事(道曲)的遗腔。在五类唱腔中,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的民歌小调组成之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双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伴以由衬词组成,众人帮腔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谓之滚板或连板。湖北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及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换韵。因流传地域和演唱习俗不同,又有平腔渔鼓和高腔渔鼓之分。单档表演时,以左臂抱渔鼓、手执云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 双档表演时,一人拍击渔鼓、云板,一人击碟。1949年以后始加入乐器伴奏。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等; 新曲目有 《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
湖北渔鼓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湖北一带。一人坐唱,用渔鼓、简板打节拍。早先曾与皮影戏合流,后重又独立出来。 湖北渔鼓曲艺曲种。湖北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多种,20世纪初(清末)以来,多已衰微,只有沔阳渔鼓代代相传。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是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节奏明快,曲调高亢。曲目丰富,以反映冤案为内容的较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