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满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满族

中国满族人口近1000万人。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
满族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等,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人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的开拓、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035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古称“诸申”。源于女真人。人口9821180人(1990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成都、西安、甘肃、宁夏、呼和浩特等省市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普遍使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主要从事农业。1583年至1588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后金”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称“满洲”。1636年改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批满人入关,形成与汉族杂居共融的局面。

满族Manzu

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满族人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山东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满族在清代曾是中国的统治民族有关。人口为982万人(1990年)。满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族源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的肃慎,1 000多年前的挹娄、勿吉、靺鞨以及更晚些的女真,他们都生活在东北三省。明朝时,女真族迁到目前的辽宁省境内,至明末演变形成了满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后,人口内迁,散布各地。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已通用汉语文。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现已基本消失。满族男子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间束带,便于骑射。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垂于脑后。女子穿宽大的直统旗袍,天足,着高底花鞋。头顶盘髻,佩戴耳环。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满族人民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萨其玛”是满族风味独特的点心。满族的住房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很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到长辈要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女子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人民喜好歌舞,每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皆呼“空齐”相和。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全国各地,以辽宁省最多,散居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人口4299159人(1982年),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参照蒙古文创制的。其直系祖先为明代女真人。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1911年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原以狩猎为生,后以农业为主。男子束辫,女子着直统旗袍。信奉萨满教。入关以后和汉族人杂居,经济、文化生活交往密切,逐渐习用汉语文,服饰、习俗等亦趋汉化。近百年来,满族人民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才获得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满族

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满洲,近世通称今名。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及北京、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人口约700万。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上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肃慎、两汉魏晋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至明代的女真。明代女真诸部渐向南迁,分布于辽东边墙之外的广大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内部统一形势的出现,其首领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首先统一了建州诸部,并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先后统一了海西和东海诸部。同时创建八旗制度,创制满文,并于万历四十四(1616)建立后金政权。从而促进了满旗共同体的形成。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誓师伐明。随后进入辽沈地区,使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次年改后金为大清,改元崇德。在不断增加八旗满洲编制的同时,又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促使满族共同体的发展和扩大。顺治元年(1644),随着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大批满族入关,分散了全国各地,形成满汉杂居局面,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但一直到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其人口减少,社会发展处于地主经济和少量资本主义因素阶段。新中国建立后,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生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近几年又先后在辽宁、河北、吉林建立了新宾、岫岩、凤城、青龙、丰宁、伊通、本溪、宽甸、北镇、桓仁、清原等十几个满族自治县和近百个满族乡,为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族本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除黑龙江省爱珲、富裕县部分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 “肃慎”、“女真” 等部。四川现有11845人 (1990年)。以成都市居住最集中,其余分散在省内各市镇,多为城市人口。清顺治三年(1646年),满族八旗兵第一次从陕西奉调入川。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荆州八旗兵3000人调防入川,以后旗兵眷属陆续来川,是为满族入川的高潮。也有从政、经商等迁入的。八旗入川驻防成都,建满城,又称少城 (今成都市旧城西南部)。平时训练骑射,有事调遣出征。不事工商或他业。设官学,后改为现代学校,故其知识分子较多。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一满语族满语支,16世纪创制满文。现通用汉语、汉文。过去自幼习武骑射。男穿马蹄袖袍褂,蓄发辫。女子着旗袍,天足,穿高底鞋。辛亥革命后满、汉自由通婚。习棺木土葬。主要居城镇。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诸申”。散居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以及北京、成都、西安、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4,299,159人 (1982年)。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除黑龙江省爱辉、富裕县部分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 (1635年),改后金为清 (1636年)。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局面。解放前社会发展处于地主经济及少量资本主义因素阶段,解放后实行了民族平等,进行了社会改革。曾信仰萨满教。80%以上从事农业。一部分人饲养柞蚕、栽种果树。城市居民大多从事工业。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满洲,近世通称满族。人口1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以辽宁省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大中城市。满族发源于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其源流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肃慎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肃慎生活在先秦时代;挹娄出现于汉至两晋;勿吉活动于南北朝时期;靺鞨生活于隋唐时期;而女真出现于宋元明时期。这些部族都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先人。元末明初,自“白山黑水”之间崛起的女真,由黑龙江、吉林而辽东(今辽宁),南徙至浑河、苏子河流域定居,做为明朝的臣民,受其节制。16世纪末,建州女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统一的形势。因此,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举兵统一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各部,促进了新的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又建立以牛录为基础的八旗制度,增强军事实力。同时,又大兴牛录屯田,发展生产力,巩固经济基础。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以后,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后金奴隶制国家政权,建元天命。1618年(天命三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攻击明朝抚顺。次年经过萨尔浒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进入辽沈地区,并使本民族迅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1635年(天聪九年)皇太极正式定族名满洲。次年改后金为大清,改元崇德。接着,增加八旗满洲编制,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进一步扩大了满族共同体。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推翻明朝入主中原,正式建立清朝。在有清一代,满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对祖国的统一,巩固边疆事业,发展祖国的文化,建立了不朽的贡献。清末,由于满族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国内外矛盾的加剧,发生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满族贵族退出了统治舞台,但广大满族人民也是拥护和赞成共和制度的。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扶植溥仪为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个傀儡政权也寿终正寝。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原为本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随着清末满族贵族退出统治舞台,满语也逐渐退出使用范围。现在,除黑龙江富裕县三家子、爱辉县大五家子有人说满语外,其余都通用汉语文。满文是16世纪末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当时称“老满文”或“无圈点文字”。17世纪初,在“无圈点文字”的基础上,又加“圈点”,改造成“有圈点文字”,称“新满文”。清朝,将满语满文规定为“国语国文”,加以推广和运用。随着清朝覆亡,满族也放弃了满文,而改用汉文了。
满族在1949年以前,有的地方还保持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服饰,男人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衩,腰中束带以便于骑射。妇女在头顶盘髻,戴耳环、手饰。穿直统旗袍。天足,穿绣花鞋。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锅灶做饭。里屋筑有三环炕,因满族人以西为贵,故以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客人住西炕,家中长辈住北炕,小辈住南炕。房屋窗户较大,冬暖夏凉。饮食,过去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和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过去,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便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通过媒人到女家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女方才许婚或拒婚。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包括猪、羊、酒、钱、衣物、首饰等。男方的彩礼要作为姑娘的财产。结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省亲。礼节,过去,晚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向长辈打千问礼。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呈拾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妪”。清代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宫廷萨满多为满族统治阶级服务。如每逢皇帝大奠或驾崩,都跳大神。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为跳神的萨满,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满族的正屋西墙,皆置有“祖宗板”,满语叫“渥辙库”。祭时放置神刀和箭。在神板旁吊着黄色布袋叫“妈妈口袋”,也叫“子孙娘娘”,其中放着三四丈丝绳叫“子孙绳”、“长命绳”。满族每家院中都有影壁,影壁后立一高杆,称为“索伦杆”,顶端贯一猪颈骨。祭“索伦杆”用全身无杂毛的黑公猪,宰杀后将肠和膀胱等物放入杆子的斗里,让乌鸦来吃,三天之内吃掉认为吉利。满族人不能死在西炕或北炕上。因为门是活人出入之地,故死尸不能从门抬出,而须从窗户抬出。人死挂招魂幡。出殡时,亲友要抢幡上的红布,认为抢得它可以避邪或长寿。满族一般土葬。
历史上,来到新疆的满族都是驻防或执行军事任务的官兵及其眷属。清康熙、雍正间,清政府曾在吐鲁番一带驻扎军队,不久移驻哈密一带。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以后,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才开始派兵在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等地驻防。但这时的驻防是临时性的,三年换防一次,官兵未带眷属。1766—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前后,满族官兵第一次带家眷在伊犁东大城和惠远城驻防。1772—1775年(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年)又有大约10000多名满族官兵携带家眷由西安、宁夏、凉州(甘肃境内)到新疆的哈密、巴里坤、奇台、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定居下来。这即是现新疆满族的祖先。据统计,巴里坤约有1200多名满族官兵,连同眷属共4000多人;古城(今奇台县东北)约有1000多官兵,连同眷属4000多人;巩宁城(今乌鲁木齐西北)约有3300多名官兵,连同眷属15000多人;伊犁约有10000多人,其中东大城有2000多人,惠远城8000多人。在这个时期定居新疆的满族,总共有30000多人。同治三年(1864),新疆爆发了全疆性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各地满族官兵及其家眷死亡很多。清政府收复新疆,新疆建省之后,当时新疆的满族只余4000多人。其中奇台2000多人,伊犁2000多人。1891年(光绪十七年),奇台满城内发生了流行性喉症,死去近千人,城中只余1000多人。以后,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满族人又有减少。目前,新疆的满族人散居于乌鲁木齐、伊宁、霍城等市县,从事各种职业。

满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曾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及原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肃慎生活在先秦时代,挹娄出现于汉至两晋,勿吉活动于南北朝,靺鞨生活于隋唐,女真出现于宋、元、明时期,这些部族都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先人。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王朝建都北京,大批满族入关。清政府于18世纪中期统一新疆后,由满洲八旗兵驻防新疆,驻防官兵携家眷逐渐定居新疆。另有派往新疆的行政官员、贬发到新疆的满族官吏及自愿迁入新疆的满族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属于拼音文字的满文(又称“清文”),但目前通用汉语汉文。信仰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主要从事农业。饮食以面食为主。主要节日有“颁金节”(农历十月八日),也过春节和中秋节。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满族有19493人。分布于全疆各地,其中伊犁、昌吉、乌鲁木齐较多。

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史称“诸申”、“满洲”。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982万人(1990年)。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6世纪末创制推广满文,对发展和传承满族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代的女真、隋唐的靺鞨、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以及周代的肃慎。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满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持续统治了260多年。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是很有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对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都有突出贡献。

满族

史称“诸申”。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地。4,299,159人(1982年)。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时(三千年前)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明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 “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 皇太极废旧有族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改“后金”为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大批满族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局面。解放前社会发展处于地主经济及少量资本主义因素阶段。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除黑龙江省爱辉、富裕县部分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曾信仰萨满教。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 一部分饲养柞蚕、栽种果树。城市居民大多从事工业。

满族

民族名。原称满洲,近世通称今名。现有人口约700万,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以及东起海滨,西至新疆、西藏,南自海南、台湾,北达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家庭成员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先秦时代的肃慎,汉代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其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先人。元末明初,从东北 “白山黑水” 之间崛起的女真,由黑龙江、吉林而辽东(今辽宁),南徙至于浑河、苏子河流域定居。做为明朝臣民,受其统治。在内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出现统一的形势下,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 (1583) 起兵,以建州女真为核心,统一海西女真及东海女真各部,促进了新的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又实行牛录屯田,发展经济,建立八旗制度提高军事战斗力,用蒙古字母合女真语言创制满文,并在此基础上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后金奴隶制国家政权,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 “七大恨”誓师攻明抚顺,第2年经过萨尔浒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进入辽沈地区,并使本民族迅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天聪九年 (1635) 皇太极正式定族名满洲,翌年改后金为大清,当上满族第1个皇帝。改元崇德。他不但增加了八旗满洲编制,而且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进一步扩大了满族共同体。顺治元年 (1644) 随着清军进关,代替明朝入主中原和实行驻防,旗人也分散于全国各地。历有清一代,在维护国家统一及发展经济文化等都起了很大作用。鸦片战争后,虽然其封建贵族日益腐朽反动,而广大人民仍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中,坚持与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进行斗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满族人民也是拥护和赞成的。从此结束了八旗制度的束缚,走上了生产和建设之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扶植溥仪当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而满族人民却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直至取得彻底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给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一片生机,由于民族政策的落实,不但其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作家老舍、语言学家罗常培、生物学家秉志等,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几年又先后在辽宁、河北、吉林建立了新宾、岫岩、凤城、青龙、丰宁、伊通、本溪、宽甸、北镇、桓仁、清原等十几个满族自治县和近百个满族乡,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又一体现。


满族

书名。彭勃著。该书主要依据对满族居住区实地考察资料和参考已出论著,较系统地介绍满族之族称、族源、政治经济、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婚丧习俗等方面。为了解满族历史与现状之通俗读物,198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

满族

人口为10682262人(2000),其中男5547750人,女5134512人。主要分布在东北3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少数分布在河北、山东、内蒙古、新疆、北京等5省、直辖市、自治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694人,大学本科160159人,大学专科308266人,中专360190人,高中843801人,初中4020604人,小学3727015人,扫盲班53438人,未上过学45838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83204人,采掘业9249人,制造业4851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004人,建筑业13273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75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875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7501人,金融、保险业4510人,房地产业1284人,社会服务业1338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5747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944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5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6987人,其他行业135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2287人,专业技术人员3973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880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50109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82533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7105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186人。满族历史悠久,自称“诸申”,直系先民为明代“女真”。往上可溯至商周时(3000年前)的肃慎、汉代挹娄、北朝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女真”之称出现于唐末五代。12世纪,女真人起兵反抗辽朝奴役,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改称“满洲”。1636年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进关,统一全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北部和南部2种方言;满文是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的。1949年前,满族分布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盛产大豆、高粱、玉米、粟米、烟草、苹果、柞蚕等7大类农产品。散居城市的满族多数从事工业、手工业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