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基于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现实状况的反思,一些激进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并非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分享到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果实。真正的发展,应首先满足人类的食物、健康、居住和教育等基本需要。整个社会必须承担对全体公民的最低福利保障的责任,还要力求达到人际关系的平等。
在1976年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把基本需要定义为: “首先,它包括一个家庭在个人消费上的基本最低要求,如充足的食物、居所、服装、家庭设施和服务。其次,它包括由社会提供并使社会受益的基本服务,如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健康与教育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人权、就业、人民对决策的参与等。大会还提出了一些战略措施:(1)经济增长要加快。(2)增加贫困者获得生产性资源的机会,为此须重视资产再分配等制度变革。(3)人民参与决策过程和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应得到加强。(4)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7—1978年,世界银行接受了满足基本需要战略并加以大力推行。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是比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更激进的一种收入分配战略。增长中的再分配是一种逐步实现的增量方式,力图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生产率和收入,使他们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基本需要则是一种直接而且较迅速的消除贫困的方式,强调资产再分配、社会变革和资源分配渠道。而且,基本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包括非物质需要,如自立、参与、民族自决和文化特性等。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主要通过公共服务部门来实施,为此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支出。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累进税制和增加公共服务投资十分困难。再加上政府发展目标的变动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无法保证满足基本需要战略的长期实施。80年代初世界银行政策转变,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复兴,这一战略的影响也就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