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潜夫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撰。10卷。符少好学,有志操。时人以游宦为务,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能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以讥当世得失。不欲彰显其名,故称《潜夫论》。今本加叙录36篇,共10卷,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相合。是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主张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认识的能动性。是书内容博杂,并非尽述政治、哲理。例如《五德志》,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考谱牒之源流;《卜列》、《相列》、《梦列》,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收入《汉魏丛书》、《两京遗编》、《四库全书》、《百子全书》、《四部丛刊》等。中华书局出版有笺校本。 潜夫论论文。东汉王符撰。十卷。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年少好学。性耿介,与世俗不合,不得仕进,终生隐居。以“潜夫”书,示不显名于世。凡三十五篇,又叙录一篇。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学之旨。卷末五德志,述帝王世次。志氏姓篇,考谱牒源流。卜列、相列、梦列、杂论方技。其余篇目指陈时政,批评政治黑暗、统治腐朽、官吏贪劣、世风败坏。主张选用贤才,改革政治,重农安民,巩固边防。斥富贵之家“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揭露淋漓尽致。并怀疑天命,反对谶讳迷信。洞悉政体,明切犀利。继承西汉贾谊等人的政论传统,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常用历史故实和譬喻增强说服力。又因受辞赋影响,善于铺陈,多用排偶。有《四库全书》本。《湖海楼丛书》所收清汪继培笺注本可参考。 166 潜夫论东汉重要政治哲学著作。王符著。本书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儒家传统观点为主导,杂采道家与法家等主张,其中尤以批判的政治道德论为突出特点。首先,在人性论上,认为人秉天地中和正气而生,有天生的嘉质和感通天地阴阳能力,但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由社会政治环境和后天教化决定,而这两者又由君主决定,因此视帝王君主为治乱、善恶之性的决定者;其次,在政治道德上,提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命题,强调重民、爱民、富民、化民和尊法任贤的政治道德;再次,在处理道德上,本书批判以利相接,不讲交情,不守信义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恕、平、恭、守的道德原则;复次,在人格论上,本书强调人们内在的独立人格和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认为荣辱唯德是公,心志美,德行善者为尊荣,心志丑,德行恶为卑辱。在此基础上,勉励并提倡人们应以“行善不多,申道不明,志节不立,德义不彰”为耻;最后,在道德修养上,本书还强调积善、慎微、自胜、重学。本书是了解和研究王符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 189 潜夫论东汉重要政论著作。王符著。今存30篇。本书乃王符愤世嫉俗,讥评时政之作,其内容以反对和抨击豪强地主兼并,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为多数民众请命为宗旨。在政治上,继承先秦儒家“民本”论、“上天立君说”和“德治”、“礼治”思想,主张“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把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农民的劳动视作缓和阶级矛盾的根本问题;强调“敦德化而薄威刑”和加强法治,维护君权,同时提出了以“知贤”、“用贤”的措施反对和取代豪强贵戚独霸仕途的“阀阅取士”制度的主张。本书有《四库丛刊》本等,注本有清汪继培《潜夫论笺》。 潜夫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王符著。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博览经书和诸子著作,深受早期儒家学说及法家思想影响。其生活年代,东汉王朝政治腐败,“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后汉书·儒林传》)。加上连年自然灾害,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符疾视政治昏暗的现实,志意蕴愤,乃终身不仕,隐居著书。其讥讽时政得失,批评世俗,揭露社会弊端,提出改良方案。然又“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故取书名为《潜夫论》。王符在安帝时就对东汉社会进行批判,为东汉末期进步的社会批判思潮开了先河,也因此受到时人和后人的爱戴、尊敬。《潜夫论》全书共十卷,三十六篇,论及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哲学、法律、伦理道德、教育及社会风俗等方面,内容丰富,思想颇为深刻,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潜夫论东汉王符著。十卷,三十六篇。指陈时政得失,批驳谶纬迷信之说,主张“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强调“天以民为心”。全面评析政治、经济、军事、世风习俗多方面积弊。有《四部丛刊》本及清汪继培《潜夫论笺》。 潜夫论东汉王符著。《后汉书·王符传》:“和、安(东汉和帝、安帝)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其中《本训》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生成论,因其将“道”、“器”并列,又有二元论倾向。《卜列》、《巫列》等篇批判了世俗迷信思想。其他大多篇章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广泛的评析。政治上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强调“天以民为心”(《本政》),“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述赦》),应爱惜日力民时,使“民安静而力有余”(《爱日》)。书中伦理思想丰富,主要见于《论荣》、《考绩》、《思贤》、《慎微》、《爱日》、《交际》、《明忠》、《德化》等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潜夫论》“洞悉政体似《易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潜夫论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原书三十六篇,今存本为三十六篇。其篇目如下:第一卷: 一《赞学》二 《务本》、三 《遏力》、四 《论荣》、五《贤难》。第二卷:六 《明暗》、七 《考绩》、八 《思贤》、九 《本政》、十 《潜叹》; 第三卷: 十一 《忠贵》、十二《浮侈》、十三 《慎微》、十四 《实贡》; 第四卷: 十五《班录》、十六《述赦》、十七《三式》、二十《衰制》;第五卷: 二十一 《劝将》、二十二 《救边》、二十三 《边议》、二十四 《实边》; 第六卷: 二十五 《卜列》、二十六 《正列》、二十七 《相列》,第七卷:二十八《梦列》、二十九 《释难》; 第八卷: 三十 《交际》、三十一 《明忠》、三十二 《本训》、三十三 《德化》、三十四 《五德》;第九卷:三十五《志氏姓》;第十卷:三十六《叙录》。是书反映了王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 “民本”思想,强调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抑末务本,富国富民; 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的 “天道观”,以 “元气”为宇宙本体,认为 “道”由气所变,“道之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 “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潜夫论》贯彻始终的是王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里有宝贵的遗产,可引以为鉴。如贵民、务本、重法、考绩、反侈、求实、实边等思想都颇有价值。是书有多种版本:其无注本 《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元大德间刻,系与《白虎通》、《风俗通》合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胡氏本影印 《元明善本》书。清嘉庆中刻 《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其注解本《潜夫论》十卷,清汪继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 (1935) 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其辑佚本:《潜夫论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经籍佚文》稿本,通行本,1979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潜夫论政论专著,东汉王符著,10卷,35篇另叙录1篇。王符耿直忤俗,郁郁不得志,隐居著书,不欲显名,故以潜夫称之。该书评论时政得失,抨击谶纬迷信, 直陈官吏豪强奢侈豪华之过,批评各种时俗流弊。对于研究汉代长安政治流变、风俗迁移以及阶级冲突,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 潜夫论东汉后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王符著。共10卷,36篇,6万余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社会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法律、道德等各方面。书中多数文章探讨治国安民之术。针对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权贵的骄奢淫糜,以及百姓的民不聊生,进行了切肤的揭露和讽刺,并开列出一系列挽救衰世的良方。书中直言:“其官益大者罪益大,其位益高罪益深”,指出社会黑暗的根源在于“君暗”和“官贪”,挽救危局的关键,在于 “君明”与 “臣贤”。为此, 王符提出了君臣无私, 以仁治国,泽及万民,本支百世,推行教化,以判邪恶, 严明法纪, 整顿吏治; 以及治国 “以民为基”“以富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潜夫论》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宇宙的本源、认识的来源、辩证法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合理见解。《潜夫论》 的经济观, 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阐述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的辩证认识。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正学为基”的主张。《潜夫论》及其思想,倍受其后历代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的推崇。其后的不少著述中都有引证和肯定。《后汉书 ·王符传》录 《潜夫论》5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 而醇正过之。” 《潜夫论》东汉时著作。作者王符,大约生活在东汉和、安、桓、灵4帝之际。是书共10卷36篇。第1卷有5篇文章;第2卷有5篇;第3卷有4篇;第4卷有4篇;第5卷有6篇;第6卷有3篇;第7卷有2篇;第8卷有5篇;第9、10卷各1篇。内容大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短小精悍,说理性强。如《务农》仅有1100字。全书文章一般都在2000字以下,超过2000字的仅有4篇。第36篇文章是全书文章的提要,每篇用4句话共32个字构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