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激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激励管理者对工作人员给予生理或心理上的奖赏,以诱导其行为向着具有积极性或建设性方向发展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只有了解工作人员的行为动机和愿望,才能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 激励又称“激振”。作用于机械系统的外力或输入。常见的激励有冲击,风荷载、声波和爆炸等。还有一些产生干扰力的专用设备,如振动台和激振器等,它们是进行振动实验或振动测试的主要设备。 激励创造学特指创造群体中,创造者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互相刺激和勉励,从而达到最佳的创造状态,实现甚至更优化地实现创造设想。妥善地运用激励,是创造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激励道德教育方法之一。指激发受教育者的“向善”感,鼓励他们加强道德修养。激励的方法在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训练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激励的常用方法有:(一)榜样激励。仰慕英雄模范,易受理想人格的感染,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而,利用榜样可以激励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进取心。(二)自我激励。教育和受教育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外在的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才能被接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我激励对形成和发展个人道德品质尤为重要。(三)舆论激励。社会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好的舆论环境提倡、鼓励与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谴责、鞭挞与道德要求相悖的行为,这样就能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启发、促使他们经常反省、对照检查自己,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激励motivation企业领导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完成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根据激发动机理论,人有了需要就产生动机,有了动机才导致行为,因而动机就成为推动力,促使采取行动以达到目标。人的需要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生理需要,如饿了产生找食动机和行为,吃饱后,这动机消除,行为停止,所以生理需求是有限的;二是心理需要,如名誉、地位,这类需要所产生的动机和行为往往难以计量,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对职工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激励指引起行为的一种刺激,又是促进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受激励的行为将产生有益的结果。激励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认识和掌握这种因果关系的规律。贝雷尔森和斯坦纳给激励下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常被人们称为干涉变量,干涉变量是内部和心理的过程,它们是直接观察不到的,它们反过来却引起行为。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只能为行为所表现。换句话说,我们只能从观察人的行为来推断一个人被激励的程度,我们不能对激励直接加以测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