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irrigation给植物补充水分的措施。灌溉是观赏植物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灌溉方式 根据植物接受水分的部位不同,将灌溉分为地面灌溉、地上灌溉和地下灌溉三种方式。 地面灌溉 将水直接浇于植物周围的地面,因水分的下渗而达到植物根系。具体操作又分为畦灌、沟灌和漫灌三类。❶畦灌。中国北方地区大田低畦和树木移植时的灌溉方式,将水直接灌于作好的畦内。 ❷沟灌。南方地区高畦灌溉的主要方式,将水引至畦沟而渗入畦内。 ❸漫灌。大面积的表面灌水方式,用水量最大。 地上灌溉 又称喷灌,园林树木和大面积栽培的草坪以及品种单一的花卉适用,包括机械喷水和人工降雨等方式。机械喷水一般根据喷头的射程范围安装一定数量的喷头,定时打开喷头,即可均匀灌水。人工降雨在园林中应用尚少。滴灌也是地上灌溉的方式之一,是利用大量塑料或橡胶细管,使水分滴在根部附近。具有省工又节水的作用。在观赏植物栽培中,常将喷灌、滴灌与叶面施肥结合进行。 地下灌溉 是在地下埋设具有渗液孔的输水管道,水从中渗出浸润土壤的方法。一般需较大投资,但有节约用水、不致使土壤板结、便于耕作等优点。盆栽花卉的浸盆法也属此范畴,将不垫瓦片的种植盆置于有浅水层的床内,可缓慢吸收水分,使盆土保持湿润。在一二年生花卉的大田栽培、切花栽培以及树木种苗培育中,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还可与施肥结合进行,以增加肥料利用率,同时可减少肥害。 灌溉时期及原则 灌溉时期可分为休眠期灌水和生长期灌水两类。休眠期灌水在植物处于相对休眠状态时进行,北方地区常对树木灌“冻水”防寒,一般灌水量较小。生长期灌水是植物生长阶段补充水分的措施,视具体生长阶段而决定灌水量及灌水次数。灌溉应根据土壤及栽培基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气候条件而采取相应措施。如基质保水力差者,应增加灌溉频率;保水力强者,可适当减少次数。生长旺盛期多浇水,休眠期少浇水。气候干燥时多浇水,雨水多时少浇甚至不浇水等。灌溉时要考虑水温、水质(尤其是酸碱度)是否适宜,水温太低可形成植株萎蔫,碱性太大必然造成盆栽酸性土植物缺铁。 灌溉为满足作物需水,调节土壤温度与养分而进行的引水浇田工作。按其作用可分为补水灌溉、培肥灌溉、调温和冲洗灌溉等。按其方式可分为地面灌溉(自流灌溉、提水灌溉)、地下灌溉及喷灌等。 灌溉irrigation向农田人工补水的技术措施。除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外,还有调节土壤的温热状况、培肥地力、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作用。按照从水源的取水方式可分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两大类;按湿润土壤的方式可分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按灌水的主要目的可分为补水灌溉、培肥灌溉、调温灌溉、冲洗灌溉等类型。灌溉必须适时、适量,并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灌溉Irrigation1915年以来,一些省政府就帮助地方发展灌溉,使灌溉面积迅速增加。1935年,联邦政府通过草原农场复兴局开始有计划地为草原地区的蓄水工程提供技术援助和财政援助。1950年~1960年,联邦政府与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两省政府合作,修建两大灌溉工程。70年代~80年代继续修建这类工程。1986年约有7476公顷耕地得到灌溉,其中以草原省份占地面积最大,其后依次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安大略、魁北克和大西洋沿海省份。发展灌溉直接对农业有利,同时也提供不少就业机会。 灌溉灌溉,指人工补给农田水分。借助工程措施,从水源 (河流、水库或井道) 取水,通过渠道 (或管道) 把水送到田间。灌溉不仅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还能增肥地力,调节地温,淋洗土壤盐分。根据水源在取水地点的水位高出或低于田面的情况,可分为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 根据灌溉土壤的方式,可分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滴灌、雾灌等。灌溉必须与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水对农业的增产作用。灌溉方式要考虑水源、地形、土壤、作物种类的经济等因素。 地面灌溉指水引入田面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畦灌、沟灌和淹灌,具体应视作物种类、农业技术条件及田面坡度、土壤性质而定。而漫灌也是地面灌溉的一种,它是田地不修沟、畦、埂,任水漫流的一种粗放的灌溉方式。主要缺点是浇地不均,严重破坏土壤结构,浪费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易使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应禁止使用。 畦灌是指田面用土埂修成畦,灌溉水沿着坡面顺坡流动,形成薄层,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渗入土壤。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离密播作物。缺点是田面受冲刷,土壤板结,水量损失大。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沟灌水,主要借毛细管作用侧向浸润土壤,这是一种较好的地面灌水方法,可以不破坏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节水省肥,适用于棉花、玉米、小麦、油菜、甘蔗植物。淹灌是田面保持静止水层,借重力作用,使水渗入土壤。适用于水稻、放淤和洗盐碱地。 地下灌溉又叫 “渗灌”、“浸润灌溉”。灌溉水通过埋设在耕作层下的暗管,由管壁孔隙渗入土壤,借毛细管作用由上而下湿润耕作层的灌溉方法。优点是不破坏土壤结构,不流失肥料,节省水量,节省劳力,便于机耕。缺点是造价较高,易淤塞,检修不便,对表土湿润较差。 喷灌是利用机械压力或天然落差,使水通过喷头变成雾状雨滴降入田间的灌溉方式。与地面灌溉相比,具有省水、节约土地和劳动、保土、保肥、防止土壤盐碱化、防霜冻、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方式。但是设备投资较高,喷撒均匀程度易受风力影响。 滴灌即 “滴水灌溉” 的简称,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使灌溉水成点滴地缓慢浸入作物根系部分的一种灌水方法。优点是省水,省平地工作量,不污染地下水,不抬高地下水位,减少杂草,易于实现灌水工作的自动化。缺点是需要管材很多,影响机械作业,特别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雾灌又叫 “细滴灌溉”,就是使灌溉的水滴小至0.1—0.5毫米,能够留在作物叶面上不致滚落而让其慢慢地蒸发,达到降低叶面温度、提高地面空气湿度、减少作物叶面蒸腾量的目的。 灌溉引水入田以满足作物对水分需要的措施。按水源取水方式分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2大类。按湿润方式分为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4种。地面灌溉有畦灌、沟灌和淹灌3种。地下灌溉分暗管灌溉和地下浸润灌溉2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型喷灌开始发展。1998年中国有效灌溉面积5230 万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