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火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火星Huoxing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中国古时称它为‘荧惑’,因为它与地球的距离和亮度不断变化,其位置也不定,在恒星中间时而顺行,时而逆行,令人迷惑而得名。火星是地外行星,是距太阳第四远的行星,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0.8%,火星绕太阳公转周期是687天,轨道偏心率为0.093,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 000公里,在火星“冲日”时与地球的距离有较大变化。火星自转周期是24时37分22.6秒,它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是23°59′,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只是季节比地球季节长。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22 800万公里,表面温度比地球低约30℃,昼夜温差大,赤道地区温度在+20℃—-80℃,极地温差更大。平均温度为-20℃。火星有大气,但比较稀薄,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地球的30-40千米高空气压。大气层很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在这种低温、缺氧环境中生物无法生存。大气中水汽量很小,随季节和位置变化,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仅有的一点水也只能以地下冰形式存在。大气中漂浮的云,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有干冰云,水冰云和尘埃云三种。火星的尘埃云即尘暴是火星上独有的现象,当火星位近日点时,低层大气,由于太阳辐射气温升高,上升流动卷着尘粒形成尘暴,激烈时可分布到整个火星,持续几个月。火星表面南北半球地质构造差别较大,南半部有大小不同的环形山分布,是陨石撞击和火山形成的。北半球多数地区被熔岩流覆盖为平原,火星表面有大峡谷分布,在赤道地区延伸5 000多公里,比周围地面低6公里,峡谷壁陡峭。火星上清晰的‘河床’地形是火星的特殊景观,主要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有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和岛、沙洲、辫形花纹等。火星上明亮的地区为火星的大陆和沙漠地区,占火星面积的5/6,由红色硅酸盐,铁和金属氧化物所覆盖,所以望去明亮。火星内部有核、幔、壳的结构,与地球相似。火星有两个卫星,卫星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从火星上看火卫一每天西升东落两次。

火星

太阳系行星。自转(周期24时37分23秒)、公转(周期约687天)、以及赤道和黄道的交角(23°59′)都和地球类似,因而有和地球类似的四季变化。尚未发现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有核、幔、壳结构。表面有“大陆”(亮区,约占5/6)、“海洋”(暗区)、白色极冠;有环形山、火山、峡谷和沉积层等多种地形;平坦地区上的大量沙石主要由红色硅酸盐和赤铁矿等组成,故呈现橙红色;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昼夜温差达100多度。大气稀薄(气压7.5毫巴);主要含二氧化碳(约95%)、氮(约3%),水汽含量只占大气的0.01%;常有尘暴,即卷着尘沙、形状如云的大风。磁场微弱。参见“行星”和“类地行星”。

火星

太阳系行星。按从内向外数是第4颗行星。火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2.2794亿km(1.5237天文单位),公转周期686.980d(1.88089地球年),轨道偏心率0.0934。轨道面与赤道面交角23.98°,轨道面对黄道面倾角1.85°。每隔779.94d(2年50d)接近地球1次(称作“冲日”)。自转周期24.6229h。反照率0.15。赤道面对于轨道面倾角25.19°。表面温度昼20℃,夜-139℃。质量6.421×1020t,相当于地球的10.74%。半径3395km,相当于地球的53.2%,扁率0.009。平均密度3.95g/cm3。表面重力加速度3.72m/s2,逃逸速度5.0km/s。大气稀疏,表面气压为地球海面气压的1/100,为700Pa。大气主要成分是CO2(占95.3%),N2(占2.7%),H2O(占0.03%), CO(占0.07%),O2(占0.13%),40Ar(占1.6%)等。揭示火星生命奥秘曾是航天的热门任务。1877年霍尔发现火星的两个卫星:火卫1,半长径9380km,体积27×22×19km3,密度1.9g/cm3;火卫2,半长径23460km,体积15×12×11km3,密度2.1g/cm3。自苏联1962年11月1日发射“火星1号”以来,已发射近20艘飞船拜访或登陆火星及其卫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