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光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蒋光慈1901—1931Jiang Guangci现代诗人、小说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人之一。又名蒋光赤。祖籍安徽六安县。1901年生于安徽霍邱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赴上海,入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留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并开始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与钱杏邨、孟超等组织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大力倡导革命文学。1929年下半年,曾一度去日本养病。1930年初,主编《拓荒者》月刊。因不满当时“左”倾路线而要求退党,同年10月被开除出党。1931年8月31日病逝。葬于上海公墓,改名蒋资川。 蒋光慈1901—1931诗人、小说家。原名蒋光赤,安徽霍邱人。曾留学苏联。1928年与钱杏邨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提倡革命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学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蒋光慈1901~1931原名如恒,又名光赤。县白塔畈人。1917年夏于芜湖省立五中读书时投身新文化运动,编印小报,是当时安徽省学生领袖之一。1921年入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去莫斯科大学学习,不久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回国后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翻译大量马列著作和苏俄文学,曾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1925年奉派任冯玉祥的苏联顾问翻译。1926年1月,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在上海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革命文学的前茅”。大革命失败后,主编《太阳月刊》,倡导成立“太阳社”。1930年3月为“左联”常务候补委员,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是年创作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后因病逝世。 蒋光慈1901—1931原名如恒,又名侠僧、光赤。金寨县人。“五·四”运动中,是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曾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7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野祭》等。1930年任“左联”候补常委。次年8月在上海病逝。 蒋光慈1901~1931现代诗人、小说家。又名光赤。生于安徽六安县一小商人家庭。“五四”运动时曾任芜湖学生自治会副会长,后去上海外语学社学俄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留学苏联。写有歌颂十月革命的诗集《新梦》,热情颂赞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5年回国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诗集《哀中国》,抒发其悲愤情绪。同时开始小说创作。中篇《少年漂泊者》(1925)以“五四”至北伐战争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汪中浪迹城乡,最后投身革命的曲折经历,对当时的广大青年读者产生了有益影响。不久写成的另一重要中篇《短裤党》(1927),以蒋介石叛变前夕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为题材,正面描写了杨直夫等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显示了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真实面貌。大革命失败后,连续创作了《野祭》、《菊芬》和《最后的微笑》等作品,但调子低沉,明显地表现出“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1928年初与钱杏邨等人成立太阳社,提倡革命文学,后加入“左联”,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最后一部作品《咆哮了的土地》 (又名《田野的风》,1930),描写大革命前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由建立农会和斗争地主豪绅发展为武装斗争的史实,较成功地塑造了矿工出身的共产党员张进德和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李杰等形象,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农民运动的过程;艺术上,结构比较完整,人物较有个性,为其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另著有《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等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