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火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火葬以火焚尸的葬式。《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汤问篇》有相同记载。仪渠,即*义渠戎。《荀子·大略》: “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魏书·西域传》载,焉耆国、龟兹国“死亡者皆焚而后葬”。据《周书·突厥传》,突厥“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洛阳伽蓝记》载,于阗国“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死则焚尸,名为火葬”。在新疆温泉阿尔卡特发掘的9世纪回鹘石棺墓,则多为火葬。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也发现骨灰小棺。印度佛教徒实行火葬。中国藏传佛教的活佛、堪布等地位、声望很高的人死后,亦用此葬式。对骨灰,或直接埋入地下,或装入棺、袋、罐等葬具后掩埋,或撒抛于野,或投入河,各地各代有所不同。 059 火葬以火焚烧尸体谓之火葬。 火葬古代葬法之一,即聚柴焚化尸体。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甘肃临洮寺洼山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座墓中有三个灰色大陶罐,其中有一个盛有人体火化后的骨灰。在辽宁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内,也发现有火烧后的尸骨。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火葬实例。先秦文献也有记载。《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此后,史籍时有记录。火葬之俗,至宋元时期更为盛行。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三:“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至明清时期,因统治者禁止,此俗未得发展。至今才倡以火葬。 火葬葬式之一。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内。春秋战国时,氐、羌人就开始行此葬。因民族和地区各异。欧洲和亚洲也行之悠久。近代随着都市的发展,更为普遍。 火葬锡伯族丧葬习俗。锡伯族在清末以前一律实行火葬,后多改为土葬,但特殊情况仍用以火葬,如因难产而死的产妇,不用火化不得入坟园; 自寻短见或横死在外的人、因恶性病致死者和暴卒者,均用以火葬,其前不能归入坟园之中,暂埋在坟园外。 火葬亦称“火化”。葬法之一。即将死者的遗体焚化。火葬是现代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处理尸体的方法。此种葬法在世界上也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法,最早盛行于印度,多为佛教和印度教徒所采用。欧洲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曾盛行过火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普遍采用。老挝把火葬作为特殊的哀荣,只有富裕的、有地位的正常死者,才能火葬。印度尼西亚巴厘人的火葬仪式多种多样,他们把火葬看作人死后灵魂升天的第一步,也是死者亲属必须履行的神圣天职。每过100年就要举行一次集体火葬。中国宋朝时,已盛行火葬,明清两代,对火葬实行了禁止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了丧葬制度,大力提倡火葬。大中城市火葬方式迅速普及。盛骨灰的容器有陶罐、特制的骨灰盒、骨灰罐等。 火葬亦称“火化”、“熟葬”、“焚尸”等。将死者的遗体用火焚烧,使其化为灰烬的一种葬俗。火葬仅次于土葬,历史久远,大多属于二次葬或复合葬。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实行火葬的习俗,但在仪式和风俗方面各有特色。❶彝族丧葬习俗。流行于大小凉山地区。人死后,停尸数日,请“毕摩”念经后运往火葬场,焚尸时连尸体带停尸木架一起置于松柴之上,下面点火,以一次烧成灰烬为吉祥。烧后将骨灰用土埋掉,或装于瓦罐、白皮袋藏于山洞之中。 火葬将死者遗体用火焚化的葬法。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主要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流行。到二世纪欧洲各民族信仰基督教后,火葬减少而多改为土葬。在中国,火葬初在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中流行,其后,蒙古、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畲、土家、傣等族也都受到影响,藏族只在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中间施行,而鄂伦春、德昂、景颇、独龙等族仅规定因患恶疾致死和凶死者才可实行。在印度,自古以来火葬就与土葬、风葬、水葬并行,但多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所采用,焚化后的骨灰极受敬重,多撒于被视为神圣的恒河水中,或立祠祭祀。其他国家的佛教僧侣,亦多行火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火葬在欧洲迅速普及。在现代,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居民亦大都实行火葬。盛骨灰的容器有日常所用的陶罐和特制的骨灰盒、骨灰罐等。如在土耳其的查纳卡莱省以及波兰等地,曾出土耳、目、口、鼻形状的骨灰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