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燕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燕乐古代音乐类别之一。又称宴乐。《周礼·春官》曾讲到房中燕乐和祀飨燕乐。隋唐指天子诸侯举行宴会时演奏的乐曲。多采取民间俗乐,以区别于庙堂祭祀和朝会所用的乐曲。唐杜佑在《通典》中认为,在汉族及少数民族音乐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形式的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均称燕乐。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认为,自天宝以来,吸收国内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形成的汉族民间音乐称燕乐。唐代宫廷燕乐的形式,随着民间音乐而发展变化。唐代燕乐使用二十八个调式,俗称燕乐二十八调,较之南北朝时的清商乐,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006 燕乐一种宫廷音乐。其名始见于《周礼·春官》:“磬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周代用于宴享或后宫娱乐,亦称房中乐。秦以后,汉、魏、宋、齐各代所用食举乐,皆属此类。唐时所设九部乐、十部乐与坐、立部伎,杜佑《通典》中将其统归于燕乐名下;音乐中杂用“里巷歌谣”,“合以胡部新声”、广及中、外俗曲,为历代燕乐之最。后辗转为辽代“大乐”所吸收。宋代教坊将燕乐分为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靖康(1127)后传入金,称散乐。元至清,多将前朝燕乐同本民族音乐结合用之,使燕乐带上民族、民俗特点。 057 燕乐见27056十部乐。 燕乐亦作“宴乐”、“讌乐”。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宫》,是指天子及诸侯饮宴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的俗乐,以区别于典礼庙堂所用的雅乐。隋唐时期,在汉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各兄弟民族及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等。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各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汉代有相和歌、百戏等,唐代有歌曲、舞曲等,宋代有杂剧、传奇等。燕乐音阶,在5种五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两音形成。 燕乐亦作“宴乐”、“ 乐”。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俗乐,以别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隋唐时,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统称为 “燕乐”(见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曾盛行一时,获得高度发展。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历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汉时有相和歌、百戏等,唐时有歌曲、舞曲、戏弄等,宋代以后有杂剧、传奇等。宋代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 “清乐”也称为“燕乐”(见《梦溪笔谈·乐律》)。 燕乐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始于周代,为周天子及诸侯王宴请宾客时所奏之乐,以俗乐为主。其风格,与祭祀天地、山川、宗庙、祖先的 “雅乐” 迥然不同。其曲调,多采用民间流行的各种乐歌。至汉代,宫廷音乐分为四部,其中一部为 “黄门鼓吹乐”,用于宴享。又有“食举乐”二曲,亦用于宴会。至南朝,食举乐增为十三曲,如《鹿鸣》、《初造》、《侠安》、《归来》、《有所思》、《大置酒》、《承元气》等皆是。而北朝之北齐、北周等宫廷,复称宴饮时所奏之乐为 “燕乐”。隋朝立国后,将南、北朝宫廷音乐合为一体,统分为雅、俗二部。俗部乐即燕乐,又分为 “七部伎乐” 及 “九部伎乐”。唐初,将周、齐旧乐立为“燕乐部”,梁、陈旧乐立为 “清商乐部”,置于 “九部乐” 及 “十部乐” 之首,而总称之为 “燕乐”。不久,张文收造《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等四部舞乐,也称为 “燕乐”,仍冠于诸乐部。玄宗时,改 “十部伎乐” 为坐、立二部伎时,亦统称为 “燕乐”。其曲调,共有二十八调,除少数独奏琴曲尚保留传统中原音乐风格外,乐曲以西凉乐之风格为主流,舞曲则以龟兹乐之风格为主流。各民族不同流派音乐的相互融合,已成为 “燕乐”发展之总趋势。因唐代 “燕乐”极盛,政府遂设教坊,专门负责管理燕乐事务。而旧有之太常,则以管理 “雅乐” 为主。宋代 “燕乐”,仍属教坊,故又称 “教坊大乐”。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等四大部。至徽宗时,新造雅乐 “大晟乐”,又于政和年间 (1111—1118) 下诏,命将该乐用之于宴会,并增补徵、角二调,命教坊肄习之。是为燕乐与雅乐之混用。金军克汴京后,宋廷南渡,统治者受到内患外扰之困,被迫裁减教坊乐工,简省乐器,燕乐遂日趋衰微。辽朝始兴,得唐代张文收所造之四部“燕乐”,改称为“大乐”,仍用于宴饮大会。金朝灭北宋,得其教坊燕乐,称为 “散乐”,亦用于宴饮。此后,遂无“燕乐”之专门称谓,而是对于宫廷宴饮时所用之音乐的泛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