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爱伦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爱伦堡1891—1967Илъя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Эренбург苏联作家。生于犹太工程师家庭。1908年流亡巴黎时,以写诗开始其文学生涯。曾多次担任苏联报纸驻欧洲记者,同时从事创作。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和《暴风雨》,先后获得1942年度和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被西方资产阶级称为“解冻文学”的先声。1961年至1965年间发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其政治倾向引起苏联文艺界激烈争论。其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胡里奥·胡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和《九级浪》等。 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基辅一犹太工程师家。中学时参加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1908年被捕后流亡法国,乃渐脱离政治活动,开始文学创作。早期诗作处于象征派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前线采访,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工作,但心理上是矛盾的,既欢欣又恐惧。以后长期任驻外国记者。20年末至30年代思想有变化,创作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长篇小说《第二天》 (1932) 及一些有关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身在法国,以亲身见闻为基础,写成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后又创作长篇代表作 《暴风雨》 (1947) 和 《巨浪》 (1952),再现了大战前后欧洲广阔、复杂的历史场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苟安、投降活动。1954年所写的中篇小说《解冻》写1953年秋至翌年春天外省一城市中发生的故事。暴露了苏联官僚主义与肃反扩大化给生产与人们的心灵造成的深深创痕。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随之苏联出现了 “解冻文学”热,许多作品大胆触及尖锐的现实问题,或进行历史反思,或表现时代的感伤情绪,其消极面是热衷暴露阴暗面、强调反英雄化、宣扬虚无主义思想倾向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