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父慈子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父慈子孝儒家思想中理想的父母、子女道德关系,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敬。《礼记·礼运》中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十者谓之人义。”《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讲:“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父母与子女道德关系的两个方面,是家庭稳定、幸福的保证。父慈子孝作为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道德准则也适用今日的家庭。当然要注入新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新型的家庭中,相互平等、尊重友爱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仍然需要父慈子孝的道德准则。 父慈子孝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关系。指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礼记》中把“父慈子孝”看作是人义的一部分,《史记》中也有“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的论述。父慈子孝体现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道德义务,也就是说,不仅子女对父母有孝敬的义务,而且父母也要对子女慈爱关怀。这种相互性义务的道德关系在封建社会后期,就发展成为只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的片面的道德关系。 父慈子孝封建社会中调节父子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第,夫义妇听。”“父慈”,为父者对儿子要“慈爱”,做到“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子孝”为子者必须善事父母,“子为父隐”。这里有封建糟粕,也有合理的因素,可以批判地继承。今天提倡“父慈子孝”,就是父母应承担起教育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应该尽孝敬父母的义务,目的是促进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