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牛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牛虻》1897长篇小说,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意大利青年亚瑟岀生在富商家庭,母亲死后受到比萨神学院院长蒙太尼里的抚爱和教养。亚瑟对他非常感激,视他为自己的良师和慈父。后来亚瑟不听蒙太尼里的劝阻,参加了大学里的革命活动,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不久,蒙太尼里调任罗马主教,新来的院长卡马狄神父借亚瑟忏悔之机引诱亚瑟,使他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领袖波拉的身份,亚瑟和波拉被捕。亚瑟在狱中一直没有招供,出狱后才知道是卡马狄出卖了自己。女友琼玛误认为是亚瑟出卖了波拉,愤然离去。亚瑟这时又发现了自己原来是他最崇拜的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认识到教会的虚伪和险恶,从此与教会一刀两断。他悄然前往北美,尝尽了人间的艰辛,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备受折磨。13年后,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的亚瑟化名“牛虻”回到了意大利,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得到琼玛的悉心照料,琼玛却没认出他就是当年的亚瑟。后来,牛虻组织武装起义,从国外私运军火到意大利,为营救一负责人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拒绝招供。已成为红衣主教的蒙太尼里亲自劝降,并得知牛虻即是儿子亚瑟。牛虻始终不屈,蒙太尼里亲手把儿子送上了断头台。牛虻英雄就义,蒙太尼里也发了疯。小说热情歌颂了19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中爱国志士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精神。“牛虻”成为文学史上刚强、无畏、意志坚强的英雄形象。 牛虻长篇小说。作者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小说以19世纪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爱国志士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人民处于苦难深重时期,意大利的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民族的独立,起来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并揭露天主教会的反动面目。牛虻就是爱国志士之一。牛虻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他思想幼稚单纯,决心要为国家和民族干一番事业。年轻时在比萨神学院读书,就受到院长蒙泰里尼和神父的赏识,并成为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神学院是个道貌岸然而思想又是极为反动的地方,由于牛虻对院长和神父的盲目崇拜,对意大利反动势力认识不清,甚至企盼神父会起来率领革命党人,为统一意大利而战,招致了十年的生活磨难。最后蒙泰里尼亲自签发了对牛虻的枪毙的通知书。牛虻对敌人是无情的,不妥协的,他从一个脆弱、天真幼稚的亚瑟变成一个坚毅、刚强、成熟的革命家。他从神父的告密,院长的欺骗,从肮脏的妓院洗碗碟,农场当马夫,杂耍班里受屈辱,从奥地利侵略者的压迫和奴役,悟出了必须顽强战斗的道理。他以演说、宣传和写革命文章唤醒人民,并组织武装斗争打击敌人,他爱祖国、爱人民,和对敌人的憎恨和蔑视,以及他那不为任何拷打凌辱所屈的坚贞品质,对世界人民特别是青年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牛虻是一部成熟的小说,但它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描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作品,由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的历史局限性和作者的唯心主义观点,片面地夸大了个人作用,宣扬人性论思想,使得小说主要人物对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对达到革命成功的理解和使用方法是不正确的。 《牛虻》长篇小说。英国女作家伏尼契著。伏尼契(1864~1960)生于爱尔兰一学者家庭。与欧洲一些国家流亡的革命者有较多接触。著有《奥丽维亚·拉塔姆》、《中断了的友谊》等长篇小说。以《牛虻》为代表作。该作主人公为化名“牛虻”的意大利爱国志士亚瑟。他受青年意大利党人影响,参加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因虔信宗教,在一次忏悔时泄露革命机密,致使本人和战友们被捕。出狱后,几经磨难,锻炼为坚强的革命者。不仅撰文痛斥反动当局和教会,并偷运军火,组织武装,准备起义。被捕后英勇不屈,慷慨就义。小说通过对资产阶级民主派英雄人物牛虻形象的刻画,赞扬了意大利革命者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所进行的正义斗争,揭露了天主教会为虎作伥、镇压革命的反动本质。作品充满革命爱国激情,心理刻画细腻入微,结构上穿插巧妙,前后呼应。有中译本。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