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猫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猫论”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这一形象而富于哲理的比喻,本来只是四川的一句民间谚语,却成了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最初形式。在1961年召开的一次党的会议上,邓小平把 “猫论” 作为在农业政策中要贯彻的一个口号公开提了出来,主要是针对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出现的 “浮夸风” 而提出来的。1962年夏天,他又公开承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商品。他指出,农村,我们也可以允许小商品生产。邓小平讲 “猫论” 的时候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他认为: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生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他声明,这只是初步意见,可能不算数,中央准备在8月会议上研究一下。“猫论” 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但是 “猫论”揭示了对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选择的生产组织形式,不能就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来比较其优势; 而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我们政策是否正确,工作好坏的标准; 猫的颜色只是一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它并不能决定猫的本质,决定猫本质的只能是能否抓老鼠和抓老鼠的多少。这正是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初衷。
就为了这个 “猫论”,在 “文化大革命” 中,邓小平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他被指责为全国 “第二号”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农业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这是极端错误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才使 “猫论”得以昭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