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录
道教典籍。二卷。唐初高道王玄览讲道的语录,由其弟子王太霄根据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以及诸弟子记录王玄览讲道时的笔记,整理编辑而成。王玄览(626—697),名晖。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年十五时,就能言人生死,年三十余,亦卜筮。后研习佛教经典、《道德经》和修仙术。与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却返回乡,“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玄珠录序》)。此后遍研释、道二教经论,务究其源奥。年四十九,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礼爱。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士人和道士多仰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玄珠录》就是其讲经传道的语录。书名“玄珠”,“取其明净圆流,好道玄人,可贵为心宝,故以珠名之师。”
王玄览在《玄珠录》中充分论述了他的新“道”体观。通行本《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句,《玄珠录》将“道”区分为“可道”与“常道”两类,称“常道本不可,可道则无常。不可生天地,可道生万物。有生则有死,是故可道无常。无常生真形,常法生其实”(卷下),“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卷上),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因此“可道”无常,“常道”是实。人要修道,不应外求,而应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之中,“道与众生相因生,所以同;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所以异”(同上),“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何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须修习”(同上)。《玄珠录》中融合了许多佛学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诸如,“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卷下);“空者,见色不住眼,对境不摇心”,“因空以立义,此是即空有;因有以立义,此是即有空”(卷下);“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卷上)。其修道成仙的要旨,就是要修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
王玄览的《玄珠录》融合佛学理论,对道教教理作了一系列新的发挥和解释,使道教教理渐趋精致,并且为众生均可成道的观点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其对佛教观点的吸收,对唐初佛道广泛融合倾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明《道藏》“太玄部”收有《玄珠录》二卷。今人朱森溥有《玄珠录校释》(巴蜀书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