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世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2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家世显贵,祖、父均为进士、高官。少年登第,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中年因父亲被严嵩害死等变故,数次还乡家居。诗文兼长,精于史事,著作颇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读书后》、《觚不觚录》、《朝野异闻》等多种。另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艺苑卮言》。传说《鸣风记》传奇也出于其手。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死后又独主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对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王世贞1526—1590Wang Shizhen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大仓(今属江苏省)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 “后七子”,官至刑部尚书,著有传奇戏曲《鸣凤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地表现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鸣凤记》始。该剧主要是描写当时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群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作者还着意描写了杨继盛等人不畏权奸、不惧牺牲的精神。该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但剧作将矛盾的解决寄托给嘉靖皇帝,表现了一定的局限。 王世贞1526—1590明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诗文与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同为“后七子”领袖。文主西汉,诗主盛唐,攀龙殁后独主文坛20余年,门客甚众,影响颇大。晚年不薄唐宋,诗文较前清真近情。又撰传奇《鸣凤记》,曲论《艺苑卮言》,颇有名。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和《续稿》二百零七卷等。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改任员外郎、郎中,最后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当时杨继盛因弹劾严嵩入狱,他时进汤药,又代杨妻写中疏,杨被害死后,他备棺装殓,严嵩对此十分嫉恨。吏部两次拟提举,皆不用。他与李攀龙、宗臣、谢榛、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合称“后七子”。他与李攀龙同为文坛盟主。李死后,又独操文柄20年,声望极高。在表现其文学观的《艺苑卮言》里,虽未脱离前七子影响,但不像李攀龙那样偏激,而主张学习盛唐以前的作品,强调创作者的才思与作品格调密切联系起来,看到了才思生格调、格调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其诗富于才情,前期作品重视辞采,也未脱离模拟痕迹。后期诗风有变,也有抒发自己理想抱负,感伤政治时事,暗藏讽刺之作,受到世人称道。他对戏曲也有研究,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学识渊博,著书甚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续稿附》11卷,《读书后》8卷,《弇山堂别集》100卷,《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觚不觚录》1卷,还编摹《画苑》10卷,《王氏书苑》10卷。 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在文学上也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与人所不同的是:他一方面主张“师匠宜高”,一方面又主张“捃拾宜博”。所谓“师匠宜高”,是说不读“唐以后文”,不学唐以后之作;所谓“捃拾宜博”,是要把先秦两汉文章以至韩柳诸家之文,选其佳篇,熟读涵咏。他认为只有这样,创作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地步。他还提出创作以格调为中心,强调作者的才思与作品的格调有密切关系。他在《艺苑卮言》中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就是说由个人的才情产生一定的艺术构思,有了一定的艺术构思就显示出一定的音调,有了一定的音调就确定了一定的体格。这里强调的是离开了才思,就无所谓格调。他在艺术表现上比较重视辞采,认为“物相杂故曰文,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他强调的是华采与法式,推崇的是一种华妙而精深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评论前人和当世作品的标准。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述颇多,主要著作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堂别集》及传奇《鸣凤记》等。其散文创作亦甚夥,志传铭记等多为应酬趋时之作,倒是其小品散文,文笔清新隽永,并语涉诙谐。王世贞是明季文坛大家,为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的“后七子”的首领。其文学主张主要见于其重要理论著作《艺苑卮言》中,虽仍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又强调格调,持论不似李攀龙那样偏激。晚年甚至推崇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说明他也觉察到复古的流弊。 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弁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因忤权相严嵩,罢官。严氏败,复出,累官至刑部尚书。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弇山堂别集》及传奇《鸣凤记》(或云为他人所作)等。才学富赡,与李攀龙并为“后七子”领袖。力倡文学复古,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间亦重视文学艺术特征,如论诗强调“才思”,要求“神与境会”等。早作尚模拟,多割剥古人字句以为己作。晚年渐悟模拟之非,风格稍趋自然平淡。诗以古体乐府较精,散文长于山水记游,代表作有《袁江流钤山岗》、《海游记》等。《鸣凤记》写严嵩父子专权误国事,题材重大,形式上突破了生旦离合的俗套。惜人物过繁,结构较散。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1526—1590清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凤洲山人。江苏太仓人。嘉庆八年(1529年)进士,除南京刑部主事,后迁山东青州兵备副使。时严嵩父子专权,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罪而被陷入狱。世贞虽竭力营救,继盛仍被杀,乃为继盛料理后世,因而忤严嵩,嵩借故杀世贞父,并免世贞官。后严氏败,世贞复被起用,累官至刑部尚书。才学富赡,尤好诗文。与济南人李攀龙同为文学界“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反对唐顺之等人的反复古理论。攀龙殁,独操柄文坛20年,门生满盈,影响颇巨。谓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多摹拟造仿,而学者甚众,造成不良影响。晚年渐对专事模仿的文风不满,文学主张稍有改变,诗文较前清真近情,诗风亦渐趋平淡自然。诗以乐府古体为精,散文记游之类,亦所擅长,如《海游记》,即颇饶情趣。于戏曲尤有研究,所著《艺苑卮言》一书,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颇多创见。亦善作传奇,其《鸣凤记》(一说为他人所作)最为著名,揭露严嵩父子专权误国,迫害忠良,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在明传奇中是较优秀的一部,并为传奇表现重大题材开了先河。惜事件过繁,结构松散,人物也欠鲜明。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及《世说新语补》、《凤洲笔记》、《弇山堂别集》、《弇州稿选》、《全唐诗说》等多种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