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之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之涣688—742Wang Zhihuan唐诗人,字季陵,晋阳人(今山西太原)。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人诬谄去官,漫游天下十几年,晚年为文安县尉,死于任所。他的诗作多失佚,《全唐诗》仅存6首,他为人倜傥豪放,常击剑悲歌,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他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作《凉州词》、《登鸛雀楼》两首,是唐代绝句中的珍品,具有气势雄浑、意境广阔、语言自然凝炼、音调和揩的特色,当时就被乐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名动一时。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反映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人诬陷,拂衣去官,漫游山水十几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尉,卒于官。其性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作品多佚,《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六首,全是绝句,如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鹤雀楼》,是唐代绝句中的珍品,具有气势雄浑、意境广阔、语言自然凝练、音调和谐的特色。 王之涣688—742Wangzhihuan唐代诗人,字季凌。原籍晋阳 (今山西省太原市)。后迁居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早年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诬陷而去官,归家闲居达15年之久。晚年又出任文安县尉,颇有政绩。王之涣 “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聪敏好学,诗名早著。他是一位以 “歌从军,吟出塞”而闻名于世的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等过从甚密,深受高适钦佩。其诗作在当时已“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文坛上流传的“旗亭画壁”故事,即记载了他的诗受欢迎的情况。其诗今存虽仅有绝句六首,但雄奇壮阔,语言精美,浓富盛唐诗歌韵味。其 《凉州词》、《登鹳雀楼》等均为千古传诵之佳作。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到绛郡(今山西新绛)。王之涣自幼聪明,饱读诗书。成年后,以 “门子”的身份为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县主簿。后来因被人诬告,辞官不做,优游天下山川。其后在亲友劝说下,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公元742年因病卒于任上。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绛(今山西绛县)。曾任衡水县主簿、文安县尉。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其边塞诗气势雄阔,意境宏远,音调和谐,凝炼优美,故多被乐工谱曲歌唱,名动一时。《凉州词》、《登鹳雀楼》尤有名。传世之作仅6首,余皆散佚。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陷,去官归乡。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死于任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他诗名很大,诗多“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善写边塞诗,工于绝句。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作品多佚,《全唐诗》仅录其诗6首。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庐迁绛(今山西新绛)。初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弃官漫游。晚年任文安县尉。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相友善,其诗大部分失传,仅《全唐诗》录存6首。善写边塞风光,多为当时乐工谱曲传唱,因而名动一时。其《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塞外雄关,气象壮阔,抒发征人愁思,宛转含蓄。《登鹳雀楼》写登楼所见所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画面宏大,理趣横生。二首皆为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王之涣688~742盛唐边塞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郡(今山西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薄,被人诬陷,去官出游黄河南北。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今河北文安),以清白著称。生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作品多佚,传世之作仅六首。其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列入盛唐名作之林,是“传乎文章,布在人口”的名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