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叔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28 王叔和3世纪

魏晋医学家。名熙,高平(山东金乡西)人。东汉名医张仲景弟子,曾任太医令。他精通经史,深晓医理。曾编辑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他对诊切法研究颇深,搜集历代医家脉法资料,博采诸家脉学内容,结合自己临症经验,著成《脉经》10卷。总结了二世纪前的脉学知识,充实了新的内容。他将脉象分为24种,加以详细论述,并把脉象、病证、治疗统一起来,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脉经》曾被历代作为医学教本,并流传国外。

王叔和3世纪

魏晋时期医学家。名熙。高平(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县,一说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王叔和性情沉静,博通经方,知晓养生之术,尤以精于切诊为其特长。王氏认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意思是指诊脉的机理高深难测,脉象的具体形态不易分辨,即使是心里明白了,但到诊脉时还是有不易辨清的地方。据此,王氏广泛搜集前贤的有关脉论,经整理编撰成《脉经》十卷。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将各散在的脉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成册,是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它的特点是首次把脉象归纳,确定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24种,具体描述了各种脉象,使医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王叔和重视各种病症,对伤寒热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内科杂病及妇儿病症均结合脉象进行论述,并指出治疗方法。该书经宋臣校定,流传于世,对后世脉学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该书所保存的晋以前的许多古医籍内容,由于大多原书已佚,更有较大的文献学价值。王叔和还编次了《张仲景方论》36卷,在当时流传甚广,经宋臣校正后,遂定型成为《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方论》3卷。此二书至今仍流传于世。尽管后世对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书褒贬不一,但王氏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王叔和还撰有 《张仲景评病要方》 1卷,《论病》 6卷,均佚。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一说山东济宁) 人。晋代战乱,客寓襄阳。其性沉静,精通经史,酷好医学。穷研方脉,深究病源,兼晓养生之道。曾任晋太医令。他深感脉学重要而又难以掌握,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浮为沉,则方治永乖; 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于是考复前世医书,采摭群论。总结《内经》、《难经》 以及扁鹊、华佗、仲景等论述脉学的内容,融个人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盛传于世。其中最大特点是论述了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 确立浮、沉、洪、数等24种脉象名称及指感标准,均为后世医家所宗。此书收集保存了晋以前有关诊脉的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资料,成为后世中医脉诊发展的重要基础。《脉经》 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10世纪以前此书传入阿拉伯,17世纪,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王叔和曾重新编次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中的 “伤寒” 部分,使之得以刊行伟世。颇有功于后学。金代成无己说: “仲景《伤寒注》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 亦有医家责叔和将仲景原书窜乱。叔和另撰有《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论病》六卷。均佚。

王叔和约170—255

魏晋期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博学多闻,广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撰成《脉经》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脉学专著。又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主张早期疗法,提倡预防医学。

王叔和201—280

魏晋期间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名熙,高平(今微山)人。自幼勤奋好学,并特别刻苦钻研医学。32岁时任魏国太医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历代著名的医典和医书,吸收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总结和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对我国临床诊断学之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著有《脉经》10卷98篇,并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和《小儿脉诀》等书。《脉经》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而且在隋唐以后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整理和编纂了张仲景的医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书。一千多年来,这两部书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