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安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1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主张文章合用世。散文、诗、词均有佳作。散文创作以论说文成就为突出,如《答司马谏议书》等,逻辑谨严,辩理深透,峭拔雄健,语言简约。记叙抒情散文也是深情高致,借端载道。如《游褒禅山记》等。其诗长于理致,精于修辞,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及爱国热情。词作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较高,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风格高峻,是词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著有《王文公文集》。 052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教育改革家。当时最有才华的学者之一。力主开发人才。认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他博学能辩,四方之士纷纷前来拜师求学。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在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自1071年起,罢诗赋及明经等科,改以经义、策论试进士,改革科举制度。同年10月,立太学三舍法,将学生分成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定期考试,参照学业、品行表现,合格者逐次升舍,以做到对人才的教、养、取、任的目的,使为天下国家之用。教人强调务实学以致用,以使学校成为国家储备、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 107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肯定了形体是有生之本,主张善恶有感于外物而生,人性无善恶,善恶由喜、怒、哀、乐、好、恶、欲七情产生。只是情可善可恶,性与情由外物接触而发生,否定了命定论。认为历史是变化的,人能“继天道而成性”,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反对因循守旧,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是人们对社会人事的认识,以及根据这些认识产生的行动。道德与人类发展有关,“父子之亲,仁义之所由始”(《季子》),仁义居于仁、义、礼、智、信的支配地位,是评价善恶的标准。人善恶的形成与风俗习惯和个人修养密切相关,强调道德教育,主张以貌、言、视、听、思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注重视、听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洪范传》)。要求人君或圣人以道德化治天下,还主张以礼乐导人于善,促人养性。 066 王安石王安石在哲学上主张“元气一元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元气,它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素,五行的变化形成万物的发生变化。在五行中“有耦”,而耦之中又有耦。这种对立(耦)方面的相互作用是宇宙间事物无穷变化的内在原因。他强调一般人的认识要通过观察的“外求”活动才能得到。同时,他又承认“性之所固有”、“神之所自生”的“圣智”的存在。在历史和社会观方面,他强调“天道尚变”,主张革新,认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55 王安石宋代著名改革家、理财家。宋神宗熙宁年间(1069—1077)曾两次为相,进行变法。他认为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是理财未得其法,因此把理财作为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他驳斥了把理财名为言利的传统观念,提出以义理财的观点,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主张摧抑兼并,认为清丈土地,均平赋税,把中小地主不堪忍受的赋役负担加到豪强地主身上,他们就不敢占有过多的土地。他认为商业过盛,会减少务农人数,影响农业发展;但市场萧条,则会影响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国家应该掌握商品流通领域的轻重敛散之权,打击富商大贾兼并势力,保护中小商人的贸易活动。王安石认为,发展生产,开辟财源,把大地主大商人的部分兼并利益夺到国家手里,就可以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并通过各项新法把自己的理财思想付诸实践。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和理财实践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1021—1086WangAnshi中国宋代政治家。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注 王安石1021—1086Wang Anshi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制定并推行农田、青苗、均输、保甲等新法,遭到强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封荆国公。卒谥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淮南判官、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等。宋神宗时起用为参知政事,实行改事更革,但新法未能顺利推行,公元1076年王安石被罢相,退居江宁。王安石文学造诣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著甚丰,现存的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王安石的人口思想:其一,以“农事为急”观。王安石认为农业是国家财源的根本,重视发展农业,增加农业人口。他提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在他的改革内容中,绝大部分涉及农事,如“方田”、“均税”、“青苗”、“水利”、“均输”等,反映了他的重农观。其二,生财富民观。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弱,不完全是财经无节造成的,而主要是生财无道的结果。因此,他提出发展生产,开拓生财之道是富民、以及丰裕财政的关键,否则,虽善言财利也无济于事。他说:“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 《王安石全集》卷七五) 王安石的开发生财之道使人口富裕的观点,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 人。庆历二年 (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后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贷谷与民,出息还官,有成效。嘉祐三年(1058) 上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 《本朝百年无事扎子》,阐述改革之必要。熙宁二年 (1069),拜参知政事,设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甲、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新法遭保守派强烈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次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 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二年 (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赠太傅。绍圣中,谥文。崇宁三年 (1104),追封舒王。其散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亦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 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 中。 王安石1021—1086Wanganshi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舒州通判,知江宁府,参政知事等职。神宗时拜相,为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主持变法,实施新政,后因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而二度被罢相。退居江宁(江苏南京)半山园。著作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在哲学上是唯物主义者,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为阴阳,再产水、火、木、金、土等五种物质形态,五行的变化形成了万事万物。反对“天人感应说”,用“新故相除”的辩证思想处理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强调“权时之变”,提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的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革新。曾与人重新注释《周官》、《尚书》、《诗经》、颁之学官,各书不用先儒传注,时称《三经新义》,以托古改制,成为新政的思想理论依据。并期望达到“一道德而同风俗”的目的。其伦理观认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喜、怒、乐、爱、恶、欲的感性心理机能,“情”则是这一心理机能在“接于物”后而产生的感情活动及其外显,是喜、怒、哀、乐、爱、恶、欲的外在体现,性情为一。人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种心理机能,以此划分人之性与动物之性的不同。善恶是有情之后才产生的,作为情之本的性无善恶可言,情亦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情是否当于“理”。即善恶标准。情之所以分善恶在于“习”,善恶是在有情之后,通过行为修习而成的。在道德规范上,推崇仁义礼智信, 其核心为 “爱”, 人们通过学习修养可把握它,使之转化为内在的德性。认为学校教育要培养“经世应务”的人才,人才的德行要通过学校教育及学生本人的 “学”与 “习”而成,强调后天学习锻炼的重要性,反对天才论。从“习”以成德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 “五事成性”的道德修养论, “五事”即指“貌、言、视、听、思”五个方面的修养环节,“成性”指成就善的德性. 即指 “五常”。“成性”才可“作圣”。并修正了儒家的德治主义,把道德教育及作用置于 “德”、“察”、“刑”三者兼用的基础之上。列宁称他是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Wanganshi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出身于一个寒素的官吏家庭,少好读书,为人刚直不阿,青年时代即以天下为己任,有“矫世变俗之志”。22岁中进士后做地方官,留心民生疾苦,多次提出兴利除弊、以舒民困的建议。嘉祐三年(1058)任提点江东刑狱,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建立新法,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变革”。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免役、市易、保甲等富国强兵政策。但由于旧党的不断反对,他屡次起用,屡次被罢免,后退居江宁,忧愤而逝。王安石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反对西昆派文人的无病呻吟,认为“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用而已矣”。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成就是审时论世的政论文,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笔锋犀利,立意超卓,语言简炼朴实。他的诗歌主要反映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了卓越的政治见解,如《河北民》、《兼并》、《收盐》、《明妃曲二首》等,遒劲峭拔。晚年罢相隐居后,由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写了许多新颖别致的风景小诗,如《江上》、《书湖阴先生壁》、《船泊瓜洲》等,炼字炼句,艺术上更加成熟。他的词保存下来的不多,《桂枝香·金陵怀古》较有名气,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著作收入《王临川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文立意超卓,以拗折峭劲著称,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遒劲,成就超过散文。晚年所作抒情小诗,清新工丽。词风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参见“历史”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中国北宋教育改革家。极力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编纂教材《三经新义》。整顿专业学校,扩充武学、医学等专科学校。与“新政”相适应,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认为人才之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存亡。主张“夫才之用,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其教育改革与主张,对当时官学的整顿与兴建起了推动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参见“历史”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在法律上,1.主张德礼法三者并用,德本刑末;2.认为治国之道在于立法度选贤才,法治与人治不可偏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3.应任贤使能,设律科,造就司法专门人才;4.审时度势,废旧制立新法,驳斥“祖宗之法不可变”;5.视复仇杀人为违法,反对按礼经决狱。参见“历史”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历任知鄞县、舒州通判、知常州等地方官。兴修水利、借官谷给农民,企图减轻高利贷盘剥。嘉祐初年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朝政。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以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政,次年拜相。他推行青苗、农田水利、市易等法,以抑制官僚、地主、富豪特权为主,以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改变宋“积弱积贫”局势。但遭保守顽固势力反对,新法难行。七年、九年两度罢相。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哲学上提出“道”(元气)的变化形成万事万物,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又提出“新故相除”的辩证观点,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撰《三经新义》以为变法理论根据。所作诗文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内中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诗歌险峭奇拔、颇多佳作。词则风格高峻。著有《字说》《易言》等。今存《临川集》、《唐百家诗选》及《周官新义》残卷等。参见“王安石变法”及“哲学”、法学”、“教育学”中的“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哲学上主元气说,提出“万物一气”。认为气生成“五行”,构成万物。“五行”自身变化不已,原因在于“皆各有耦”,由此构成万物“相生相继”,“新故相除”。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循序守旧,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之论。参见“历史”中的“王安石”。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程颐学于周敦颐门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哲学上,提出“以仁为本”,认为万物皆与我同体,主张“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认为人通过内心反省,使心寂然无事,即可达到“穷理”、“尽性”境界。倡导“心传”之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又认为,“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只要保存“诚敬”之心,便能“与物无对”。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将之与程颐之作合编为《二程全书》。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校勘本《二程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上第,授鉴书淮南判官。七年,改知鄞县。历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调为提点江东刑狱,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要求“改易更革”,变法国强。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赋、保田、免役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因新法遭保守派强烈反对,神宗动摇,变法受挫。熙宁七年(1074),罢相。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变法遂告失败。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新法废除,王安石忧愤而卒。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学思想及创作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作散文多是为变法的政治斗争服务的,尤以论说文最为擅长。作品思想进步,见识高超,议论决断。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记叙散文多是借端说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如名作《游褒禅山记》。其诗遵劲清新,词虽少,但能“一洗五代旧习”,风格高峻。其《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诗文传世有临川本《临川先生文集》100卷,有中华书局整理本等。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世称临川先生。青少年时期随父生活,受到良好教育和影响。庆历2年(1042)登进士甲科。曾签书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在长期的地方官生活中,他目睹了当时土地兼并、苛税重役、吏胥贪暴和自然灾害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时也认识到了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病,以及辽和西夏对宋王朝的威胁。于是,产生了变法除弊的愿望。仁宗嘉佑3年(1058),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改革变法的主张,未被采纳。神宗熙宁2年(1069),擢为参知政事。次年(1070),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旨在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特权、缓和阶级矛盾、富国强兵的新政。史称“熙宁变法”。后因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等原因,变法终告失败。在神宗朝曾两度为相。卒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谥文。故后人也称其为“荆公”。现存著作有: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礼新义》辑本和《周官新义》残卷,以及保存在《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的《老子注》若干条。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有《王文公文集》。其中,《性情》、《原性》、《性说》、《礼论》和《礼乐论》等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伦理思想。在人性论方面,王安石继承了先秦告子和道家的性无善恶论,认为“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原性》)。反对把“性”与“情”对立起来,指出:“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性情》)。主张“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同上)。认为“性”是人生而有之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性心理机能,是人之所以有情的内在根据,而“情”则是“接于物”后所产生的感性活动及其外显。他还认为,“性”是一种理性的机能。正因为如此,所以先王才“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礼乐论》)。他认为人之善恶在于情, “有情然后善恶形焉”(《原性》)。不仅在于“情”之“当于理”否,而且亦在于修习如何。“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性情》)。“习”于善则为善,“习”于恶则为恶。这种习以成善恶的观点是与善恶先验论相对立的。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王安石提出了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他认为,“道德”就是学道而得之于心之谓,所得者即为“仁义”,因此,“不知仁义之无以异于道德,此为不知道德也”(《答韩求仁书》)。“五常”中除仁、义外,其他诸德皆“以仁为主”(同上),礼体现仁、智认识仁、信笃信仁。这就构成了他以“仁”为核心的“五常”规范体系。在对仁义的解释中,王安石给“义”以新的价值规定,提出“理财乃所谓义也”(《答曾公立书》)的命题。以“利”规定“义”,从而使“义”、“利”相统一。但是,他也反对“尽财利于毫末之间”、“务以求利为功”(《议茶法》),认为“理天下之财”亦“不可以无义”(《乞制置三司条例》),而应该以义理财。王安石还从“为己”与“为人”的关系来规定“仁义”,认为只“为己”、利己,如杨朱那样“利天下拔一毛而不为”,是“不义”;只“为人”、利他,像墨子那样“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是“不仁”。“仁义之道”应该是“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杨墨》)。认为“为己”是“为人”的前提条件,而“为人”则是“为己”的必然要求。王安石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教育既要靠言教,更要有身教,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还从“习”以成善恶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事成性”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五事”(即貌、言、视、听、思)是“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洪范传》),也是“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同上)。因此,必须修习“五事”,做到“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礼乐论》)。其基本的修养过程就是“恭其貌,顺其言,然后可以学而至于哲;既哲矣,然后能听而成其谋;能谋矣,然后可以思而至于圣”(《洪范传》)。其中,“圣”即是其理想的人格。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任德”、“任察”与“任刑”三者各有局限,不可择一而专,只有“兼用”,方是“圣人之道”。这是对儒家德治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王安石的人性论和伦理思想表现出了与当时司马光、二程理学伦理思想的对立,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政治家,王安石的散文美学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从功利的目的出发,重在教化,有着明显的重道轻文的倾向;而所谓“道”,只是经世之学,所谓“文”,只限于治教政令的范围。他认为“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与祖择之书》,“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上人书》),就突出地体现出上述特点。因而他的散文美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浓厚的政治色彩。不过,他对散文的审美特性只是有所削弱,而不是完全取消,他把内容和形式比喻为“器”与“刻镂绘画”,以前者为“本”,后者为“容”(装饰,美化),虽有主次之分,却无取舍之意。这同古文家的文、道并重的理论固然有一定距离,而同道学家只要“道”(也有特定内涵)不要“文”的极端的偏见差别更大。再加上他的才识超卓,所以在散文创作上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提倡与推行他的文学主张的结果,带来了创作上雷同化的倾向。后来,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对此作了尖锐的批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少好读书,文思敏捷,曾巩荐之于欧阳修,修极力为之延誉,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江东提点刑狱等。嘉佑三年(1058)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政事,后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因遭保守派反对,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度入相,一年后又罢,任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封舒国公,改封荆,卒谥文,追封舒王。王安石是著名的改革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注重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文学要“有补于世”,要“适用”。其创作多为政治性学术性论文,游记散文亦多寓哲理。其文以拗折峭劲见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笔力雄健,感情充沛,语言朴素简洁,概括力很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都是独树一帜的不朽名篇。王安石诗歌创作的成就不在散文之下,风格与散文略似,名篇佳句甚多。其词所作不多,却能一扫旧习,开豪放派之先声。王安石文学上成就甚高,影响巨大,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有《临川集》等。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二年进士,任州县官吏多年。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未被采纳。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中国封建社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改革变法运动。这次改革变法因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新政被废除。后退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在学术上,他提倡“新学”。训释《诗》、《书》、《周官》,称《三编新义》,加上《学说》,作为推行新政的理论和历史根据。在哲学上,提倡“元气一元论”,认为天地运行“咸法于道,”“道”以“元气”为主体,气生成万物,“万物一气也”,“生物者,气也”。气生成万物是通过五行来实现的,他认为,气生五行,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推动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事物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五行有耦,耦中又有耦,由此推动万物的无穷变化。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他解释为,在“元气”内部存在着阴阳,阴阳既相“贼”又相“配”,即既对立又统一。相对立的对立面是互相依存的,“无春夏之荣华,无秋冬之凋落”;“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事物是循着“相生相继”的新陈代谢规律发展的,“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 有处有辩,新故相处者,人也。”总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他从上述观点出发,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的思想,指出“天”没有意志,没有情感,因此也不能对人的善恶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灾异或祥瑞只是自然事物的反常现象,与天没有关系。他强调人可以“继天道而成性”,发挥人的主动作用。他从“天道南变”,人应“顺天而效之”的观点,引伸出“天下事物之变,相代乎吾之前”,“必度其变”,对法度双令也应“时有损益”的思想。以此为他的改革主张奠定了哲学基础。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具有感觉和思维能力,能认识世界,“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则岂不通其故哉?”认识必须在对事物的“外求”中才能“有得”,人的知识是在后天经验和学习中形成的。因此,他强调后天的实践,重视视、听的作用,认为善视、善听是聪明的来源。但又承认有所谓“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的先验认识,承认有全知全能的圣人的存在。在文学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笔力雄健,主张适用,反对虚言无实; 其诗道劲清新,词风豪气纵横。著作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 (残卷)、《字说》等。 王安石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和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朝进士。嘉祐三年任度支判官期间,为了挽救当时 “积贫积得” 的政治、经济危机,向仁宗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三年至熙宁九年两度任宰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更戌、保甲等新法,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为此,列宁曾称他为 “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元丰二年再拜左仆射,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著作为多散佚。现今流传的有 《临川先生文集》 和 《周官新义》。他的法律思想的要旨是德、礼、刑、政并用,而强调德本刑末,大体遵循儒家正统而力主变更不合时势发展需要的旧制,要求变风俗、立法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曾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神宗熙宁二年,官参知政事。次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七年罢相,八年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有《临川集》100卷、《临川集拾遗》等。他善古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多为服务于变法斗争的政治,学术论文,如《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等,艺术感染力虽弱,然析理深刻,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另有些游记、杂文、小品,大都立意新颖,见识超卓,语言朴素精练,风格峭峻雄健,如《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伤仲永》、《书刺客传后》等。其诗内容充实丰富,不少篇章触及尖锐的现实矛盾、如《河北民》、《兼并》、《收盐》、《感事》、《发廪》、《省兵》等,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要求改革弊政的理想。其怀古咏史之作往往借古论今,抒发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政治抱负,如《杜甫画像》、《明妃曲二首》等。晚年所作写景诗,尤见艺术匠心,《泊船瓜洲》、《江上》、《书湖阴先生壁》等辞巧意新,显示其成熟的诗艺。“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其中名句。其词今存20余首,其中《桂枝香·金陵怀古》最受传诵。他的诗词格调高昂,意境悠远,对宋诗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某些诗韵险语硬、多用典故、好发议论的弊病亦为后世带来不良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仁宗时曾任宰相,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特权,促进农业生产,以期富国强兵。后因受司马光等守旧派反对,新政被废除。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提倡 “新学”与其子雯训释《诗》、《书》、《周官》 (称《三经新义》及《字说》)。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万物。“生物者,气也。” (《洪范传》) “万物一气也。”(《周官新义》)五行运行不息、往来不穷。变化的原因是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认识到矛盾对立(两、耦、对) 和统一 (和)。历史观上主张“天道尚变”、“新故相除”。反对因循保守,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论点。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散文雄健,诗词刚劲。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等。现有中华书局《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市临川(今属江西省)人。生于1021年,卒于1086年。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力主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他在诗、文、词的创作方面均有建树,尤以诗的成就最突出。今存诗1500余首,前期诗作以政治诗为主,退隐江宁的10年中,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全宋词》编录其词30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