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8 兰亭在绍兴西南12公里的兰渚山下,自古以来的旅游地,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撰写的《兰亭集序》而闻名。这组纪念王羲之的古建筑群,按江南园林方法布局。现有御碑亭、曲水流觞亭、晋右将军祠、墨华池、鹅池等。祠内有王羲之像。鹅池旁碑亭中,立有“鹅池”两个大字石碑,传为王羲之手书。1989年新建兰亭书法博物馆。 兰亭在浙江省绍兴西南兰渚山下。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上巳日 (3月3日),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一些名士在兰亭举行一年一度的修禊活动。与会者作诗三十七首。由王羲之挥毫作序,即著名的“兰亭帖”。兰亭因此更加出名,成为当地名胜之一。据专家研究,宋代时的兰亭约在今兰亭的西侧兰渚山麓。兰亭位置下移是在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再建。解放前后均曾重修。兰亭既是我国的书法圣地,又具有江南园林风貌。古朴的门屋后面,小山林木翳翳,有刻着“兰亭”的巨石。沿小径入竹林,豁然处迎面一山,山前古木池沼,池旁有“鹅池”三角碑亭。相传两字为王羲之父子手笔,折左过石板桥,兰渚山色衬出一飞檐凌空的石亭,内壁嵌康熙手书“兰亭”碑。折东为流觞亭,亭前有以黄石叠岸的曲水从土山之东流入。亭东侧为纪念王羲之的右军祠,祠周绕水,祠内复有水池,称 “墨池”。池中有四角方亭“墨华亭”。南北有石桥与门屋和堂屋相连,左右有回廊环通,廊上嵌有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遗墨的石刻多方。流觞亭之北有八角重檐碑亭,碑高六点八米。碑正面刻康熙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刻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兰亭结合山水进行布局,林木葱郁,亭台参差,体现出园林的自然风貌。水庭中建亭的建筑布局颇为奇特。 兰亭 兰亭位于市西南兰渚山。据汉代史学家袁康《越绝书》记载,最早这里是越王勾践种兰处,兰亭之名,盖由于此。“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自然环境十分清幽。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41人来此修禊集会,引曲水以流觞,各人即景赋诗,共赋37首《兰亭诗》,王羲之撰并手书《兰亭集序》,文帖并称双绝。兰亭今址,非王羲之等集会原址,袁宏道《兰亭记》曾言及,张岱则有《古兰亭辨》详论之。今兰亭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绍兴知府移建于此。清康熙、嘉庆年间又经重修,1916年扩建。中心为流觞亭,亭南为流觞曲水、鹅池、鹅池亭,有“鹅池”碑,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书。流觞亭东北为右军祠,内有王羲之的塑像,后厅有“尽得风流”匾额。祠内壁嵌有古代石刻多块,其中有古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冯承素、褚遂良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极为珍贵。祠前有墨池和墨华亭。流觞亭西有小兰亭,北有御碑亭。小兰亭中的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御碑亭中的石碑正面刻康熙手书的《兰亭集序》,背面刻乾隆《兰亭即事》七律一首。碑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18000公斤。陆游、高翥、王冕、徐渭、袁宏道、王思任也都有歌咏兰亭之作。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晋代已是著名景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描述了这一带的风景。在1548年后迁至今址。现有曲水流觞亭,面临曲水。亭东为晋右军将军祠,祠内有墨池,池中建有墨华亭。流觞亭后有御碑亭,立有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觞亭前为鹅池,畔建有石碑亭,中立“鹅池”碑,相传为王羲之书。 兰亭中国绍兴景点。位于浙江省绍兴城外兰渚山下,现在的建筑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所建,1980年修建。据载,这里原是越王勾践种植兰花的地方,东晋永和九年(353)3月3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此撰书《兰亭集序》而闻名古今。现兰亭为一供人们参观游览的小花园,王右军祠中堂悬以王羲之像,建有墨华亭,两侧走廊壁上嵌满了唐宋以来书法家摹写《兰亭序》的刻石,园中北面耸立着6.8 m高的乾隆御碑,另有兰亭碑亭、鹅池碑亭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