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敦之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敦之乱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权势超群,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司马睿为遏止王氏势力,重用刁协、刘隗、周顗等,于是王敦与朝廷之间的权力斗争日趋尖锐。时王敦为侍中、大将军、荆州牧,率重兵镇守武昌,为先发制人,于永昌元年(322年)正月,一面上书言刘隗之罪,一面以诛刘隗为名举兵,顺流东下,进逼建康(今江苏南京),吴兴(今浙江吴兴)沈充起兵响应。三月,晋元帝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戴渊为骠骑将军,征虏将军周札为右将军都督石头(今南京南)诸军事,以刘隗军金城(今江苏句容北)扎守石头,以梁州刺史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诸军事,陶侃领江州刺史,使各率所部跟踪敦后。敦至石头,先攻周札,札以城降敦。帝命刁协、刘隗、戴渊率众攻石头,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三道出战,皆为王敦所败。元帝命刁协、刘隗出奔,协至江乘(今江苏句容北),被人所杀,刘隗投奔后赵。周顗、戴渊被王敦所杀。王敦部将魏入攻破湘州,俘谯王氶,押送武昌,荆州刺史王𠪙承敦旨,杀氶于途中。又袭杀梁州刺史甘卓。四月,王敦还武昌,遥制朝政。十一月,司马睿卒,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王导辅政。太宁元年(323年)四月,王敦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用钱凤谋,诬周嵩“谋为不轨”,杀周嵩,会稽内史周札拒战死。四月,司马绍令王导为大都督,与温峤、郗鉴、庚亮等讨王敦,并征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等入卫京师。王敦以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众向京师进军,以王含为元帅。七月,王含率水陆五万至江宁南岸,温峤撤往北岸,烧朱雀桥,含军不能渡。九月,司马绍率诸军驻南皇堂,夜使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等率甲卒千人渡水。拂晓,战于越城(在秦淮河南),王含大败,前锋将何康被斩。王敦病死。沈充率万人向建康与王含军会师。刘遐,苏峻率精兵万余援京师。沈充、钱凤军由竹格渚夜渡秦淮河,击败应詹、赵胤的抵抗,进至宣阳门。刘遐、苏峻由南塘横击,大败王含军。刘遐又在青溪击败沈充。王含等烧营乘夜逃往荆州,被王舒沉入江中;钱凤为周光所斩;沈充为故将吴儒所斩。敦党悉平,敦乱遂止。 王敦之乱东晋初王敦反抗朝廷的叛乱。王敦出身士族,妻司马炎女襄城公主。西晋末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后因镇压杜弢起义有功,晋升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镇守武昌 (今湖北鄂城)。司马睿 “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导等,同心翼戴” ( 《晋书·王敦传》)。王敦任统帅,经营上游,逐渐威胁中央。司马睿 (晋元帝) 鉴于王氏权势太盛,引用刁协、刘隗、周顗、戴渊等参赞军政大事,借以抑制王氏,引起王敦不满。公元322年,王敦以讨刁协和刘隗、清除君侧之恶为名,在武昌起兵反叛,沈充在吴兴 (今浙江湖州一带) 举兵响应。晋元帝以丞相王导为讨王敦前锋大都督,遣王廙往谕王敦收兵,王敦不从。王敦率军攻入建康,拥兵不朝,纵兵劫掠。晋元帝遣使对王敦说: “公若不忘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晋书·元帝纪》)晋元帝无可奈何,只得大赦反叛者。王敦于是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封武昌公。在杀死刁协、周顗、戴渊等之后,回到武昌,日谋篡夺东晋政权。晋元帝忧愤成疾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324年,晋明帝采纳温峤等人建议,乘王敦病危,部署平叛。晋明帝以王导为大都督,温峤为中垒将军,郗鉴都督从驾诸军事,征苏峻、祖约等入卫京师。王敦得知朝廷讨伐之事,病情转重,只好以兄王含为元帅,率军进攻建康。不久王含军被晋明帝遣军击败,王敦愤惋而死。王含、沈充等也先后被杀,叛乱至此平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