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瑶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32 王瑶卿1881—1954

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原名瑞臻,字稚亭,号菊痴,艺名瑶卿,又更名瑶青。祖籍江苏清江,生于北京。父采琳是昆旦名角。9岁学艺,14岁登台演出,并文武昆乱俱学。由田宝林开蒙,又从钱金福、谢双寿、陈德琳等名家请教。22岁三进福寿科班,并为清“内廷供奉”。常与杨小楼、谭鑫培同台合演。26岁起与谭鑫培长期合作,入同庆科班。二人合演《汾河湾》、《武家坡》等戏,各自别出心裁,又珠联璧合,深为观众所激赏。29岁挑班演出,重排和改编《五彩舆》、《十三妹》、《庚娘传》等10余种,很快形成“王派”,并与谭鑫培一起被誉为“梨园汤武”。40岁后嗓败息影舞台,以授徒为业,入室弟子以百计,“四大名旦”均收为弟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戏曲学校教授、校长,全国文联委员。1952年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文化部颁荣誉奖。王瑶卿在艺术上贡献突出。他改变旦角唱念打做只攻其一的旧习,兼取各功之长而皆有诸多创造,并形成“花衫”行当,拓宽了京剧发展的道路。其唱腔刚健明脆,多创新腔,以传达人物感情。念白生动自然,并创造京、韵相间的“风搅雪”念法,以表现神韵风采。武功娴熟工稳,做功方面创造出许多新的程式。他善演旗装戏。改良了舞台演出的许多弊病。教学经验丰富。对一般演员口传身教,对名角助其提高。有录音唱片 《王瑶卿说戏》。

王瑶卿1881—1954

京剧演员、教师。名瑞臻,字穉庭,号菊痴,原籍江苏淮阴,生于北京。初演青衣,后兼演刀马旦。融合各旦行的表演艺术,创造“花衫”行当,拓宽了京剧旦脚的艺术道路。善创新腔,中年后致力于授徒。30年代以后的京剧旦行演员大多出于王门,在京剧界被尊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

王瑶卿(1881—1954),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教育家,原名瑞臻,字稚庭、瑶卿是艺名,又号瑶青。祖籍江苏清江,出生北京宛平。9岁开始学戏,14岁正式登台演戏,他一面以虔诚、认真的态度学习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精华,一面又敢冲破戒律,不顾陈规,向更新、更深的艺术境界求索。
在艺术上,王瑶卿的主要贡献:
❶能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非青衣、非花旦“花衫”行当;
❷强调“戏跟时代走”,演戏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塑造了穆桂英,王宝钏,萧太后等不同类型的栩栩如生的古代妇女形象;
❸十分重视戏文、戏理,对传统剧目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王瑶卿在教授弟子学艺方面,可以用“无私、有方”来概括。当时凡有所造诣的京剧旦行演员,不论男女,家境出身如何,没有不受他指教的,包括梅兰芳也不例外。当时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艺不过王门不精”之颂词,经他直接教授的门徒,学生达400人之多,可谓“桃李盈门”了。他传授“有方”表现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讲解剧情、注重启发; 不标派别,反对死学; 教戏育人,注意“传递”。40年代初期,世风日下,京剧舞台上也出现了如 《大壁棺》、《纺棉花》 之类的坏戏,他十分生气,庄重宣布:凡我王门弟子、不准演这类戏,否则就不是我的徒弟。有一次,有位学生买了包点心去看望他,他深情地说:“你们是学生,你对我最大敬意,莫过于把戏学好,这比什么都强!”难怪程砚秋这样的名家后来都要赞誉王瑶卿是“好演员,好导演,好老师”。1949年北京一解放,著名戏剧作家田汉按党的指示,接管了国民党第208师的“四维剧校”,建立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建校伊始,校长田汉即聘王瑶卿等著名老艺师到校任教。1951年,田汉另有重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一职就由王瑶卿担任。195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年愈古稀的他又被推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6月3日,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与世长辞。

王瑶卿

王瑶卿 (1881—1954),杰出的戏曲艺术家、教育家,原名瑞臻,字穉庭、瑶卿是艺名,又号瑶青。祖籍江苏清江,出生北京宛平。9岁开始学戏,14岁正式登台演戏,他一面以虔诚、认真的态度学习前辈艺术家的表演精华,一面又敢冲破戒律,不顾陈规,向更新、更深的艺术境界求索。
在艺术上,王瑶卿的主要贡献: (1) 能融 “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非青衣、非花旦 “花衫”行当; (2) 强调 “戏跟时代走”,演戏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塑造了穆桂英,王宝钏,萧太后等不同类型的栩栩如生的古代妇女形象;(3) 十分重视戏文、戏理,对传统剧目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王瑶卿在教授弟子学艺方面,可以用 “无私、有方”来概括。当时凡有所造诣的京剧旦行演员,不论男女,家境出身如何,没有不受他指教的,包括梅兰芳也不例外。当时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艺不过王门不精”之颂词,经他直接教授的门徒,学生达400人之多,可谓 “桃李盈门” 了。他传授 “有方”表现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讲解剧情、注重启发; 不标派别,反对死学;教戏育人,注意 “传递”。40年代初期,世风日下,京剧舞台上也出现了如 《大壁棺》、《纺棉花》之类的坏戏,他十分生气,庄重宣布: 凡我王门弟子、不准演这类戏,否则就不是我的徒弟。有一次,有位学生买了包点心去看望他,他深情地说: “你们是学生,你对我最大敬意,莫过于把戏学好,这比什么都强!”难怪程砚秋这样的名家后来都要赞誉王瑶卿是 “好演员,好导演,好老师”。1949年北京一解放,著名戏剧作家田汉按党的指示,接管了国民党第208师的 “四维剧校”,建立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建校伊始,校长田汉即聘王瑶卿等著名老艺师到校任教。1951年,田汉另有重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一职就由王瑶卿担任。195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年逾古稀的他又被推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6月3日,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与世长辞。

王瑶卿

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1881年生。1954年去世。原籍江苏省淮阴县,生于北京市。13岁入“三庆班”习武旦,曾任清朝“内廷供奉”。45岁左右因嗓子“塌中”脱离舞台,从事教育工作。艺术上善于革新、发展,集青衣、刀马旦、花旦之长,创造了一种新行当——花衫。“四大名旦”及张君秋、杜近芳等均曾受业于他。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2年参加第1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