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畿又称畿内或内服。西周时期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畿内的王城称为国中。王城四周向外辐射百里范围内的地区称为郊,郊内设六乡,以乡大夫为长,乡师为副。乡以下有州、党、族、闾、比五级建制,分别设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统治。王城四周向外辐射百至五百里的范围内称为野。野中有周王的公邑和周王子弟、公卿、大夫的采地。王城对公邑、采地来说称为都,周王子弟及公卿采邑中筑城立庙的地方也称都,都以外称鄙,大夫的采地称为家。在“野”的范围内,距王城百至二百里的范围内称为遂,共设六遂,设遂大夫 (或称遂人)统治。遂以下分为县、鄙、酂、里、邻五级建制,各设县正、鄙师、酂长、里宰、邻长统治。 王畿即“中畿”。 王畿1498—1583中国明代思想家。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年轻时豪迈不羁,23岁时拜王守仁为师。28岁时赴京会试,考中后“不就廷试而还”。师殁后再次赴京会考中进士,曾任南京职方主事、南京武选郎中等职。后因病告归,自两都及关、楚、闽、越、江浙一带讲学40余年,潜心于传播阳明学说。伦理思想上,以良知为一切道德活动和现象的本体,强调心、意、知、物的同一。提出“四无说”,即“心即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天泉证道记》)。强调“良知”作为心之本体是根于自然的是非之心和先天的道德观念。“良心是天然之则”(《致知议辨》);“知者心之本体,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答林退斋》)。认为良知是“不待修证而后全”(《书同心册》)的,“良知在人,百姓之日用,同于圣人之成能,原不容人为加损而后全”(《致知难易辨》)。由此在道德修养上,提出以“独知”融合本体与功夫,把直认本心作为主要的修养方法,“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功夫,只此便是末发先天之学”(《答洪觉山》)。进而提出道德修养只求减少对良知自然流行的妨碍,不必增加新的认识“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云门问答》)“惩忿窒欲,复其是非之本心,是合本体的工夫”(《水西会语》)。主张“悬崖撒手”,顺其自然,“直下承当”(《过丰城问答》),内省直观地把握自我的道德本体,通过“彻悟”而达到理想道德之境界。亦强调知行合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不可分离。“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非见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华阳会语》)。但却否认了二者间的确切区别。著作有《王龙溪先生全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