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1 王粲177—217三国魏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 人。为“建安七子”之 一。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登楼赋》颇为有名,与曹植并称为 “曹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177—217WangCan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出身于名门世族家庭。幼时有才名,为学者蔡邕赏识。17岁时,投奔荆州,依附刘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取得荆州,召授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建立,拜侍中。后病卒。 王粲177~217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世家名门,少有才华,颇得蔡邕赏识。身材短小,体弱多病。17岁逃到荆州避难,依附刘表,后归曹操。曹操任他为丞相掾,后迁为军谋祭酒。曹魏建立后,任过侍中。后随军征吴,病死。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先依刘表,后归曹操,曹丕时官侍中。以博洽见称,以诗赋见长。语言刚健,词气慷慨,风格清丽。《七哀》三首为反映乱世社会生活的杰作,《登楼赋》则为抒情小赋之名篇。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177—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得到汉末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刘表死后归附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任军谋祭酒、侍巾等职。他以文才称世,尤以诗赋见长。代表作有《七哀诗》、《登楼赋》等。其诗内容多反映汉末社会动乱、人民苦难际遇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诗风激昂慷慨、情调悲凉。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平西南)人。少有才名,得蔡邕赏识。年17,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时董卓新诛,其党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粲乃不应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居荆州16年,不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操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染疾卒。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诗、文、赋皆工,且精数学、棋艺。粲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文学成就以五言诗最高,赋也多优秀篇章,以《登楼赋》最著名,是汉魏抒情小赋中的名篇;其他文章也有成功之作,如《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等,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颇具情采。刘勰评王粲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原有集,已佚,明张溥辑有《王侍中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初依刘表,不受重用。归魏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等职,官终侍中。著有诗、赋、论等近60篇。知识广博,能诗善赋,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与刘桢合称“王刘”。《七哀诗》第一首为其代表作,诗中叙述他由长安避乱荆州途中的所见,深刻揭露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全诗以素朴畅达的语言,抒写了悲凉沉郁的忧民之情。另有抒情小赋《登楼赋》,历来脍炙人口。该赋作于在荆州登当阳城楼时,全篇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短小紧凑,表现出抒情小赋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 王粲177—217汉末著名辞赋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金乡)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时才思敏捷,曾拜见蔡邕,邕“倒屣迎之”。16岁时,官拜黄门侍郎,因西京扰乱不就。往依刘表,以貌丑体弱,历5年不得重用。这期间,乡思之情,寄托于诗赋创作,名篇《登楼赋》即作于此时。刘表死后,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琮归依曹操。曹操命他为丞相掾,后迁为军谋祭酒,又拜侍中。建安22年,随军征吴,死于途中。粲博学多识,问无不对,善为文,落笔成章,无所改定。据说他记忆力很强,有过目不忘之才,与人同行,读道旁碑,过目能背诵,不失一字。他的著作有诗、赋、论、议等近60篇,尤擅长辞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等都是他赋中精品。其名诗《七哀》,伤感离乱,是建安前期诗中杰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粲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