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称。指以德服人,施行仁政。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推行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荀子重视王道,但不反对霸道,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王道“以德行仁”的统治方法。“霸道”的对称。孟子分统治为王道和霸道两种,认为“以德行仁者王”。主张实行王道,认为“制民之产”,使人民有小块土地,“养生丧死无憾”,“省刑罚,薄赋敛”,“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就会“无敌于天下”。荀子也很注重王霸之别,提出“义立而王”,认为以“礼仪”治国,可以使天下归顺。王道学说,常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欺骗人民,稳固统治。 王道字懿德。明天顺(1457~1464)间以举人任杭州通判。因事忤直指使者而挂冠归,直指检查其归舟,惟有书数卷,乃惭谢。家居20年,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道生卒年不详。善化县 (今长沙县) 人。“二次革命”期间,在武汉组织机关,进行反袁活动。失败后逃往日本。1913年冬与邹永成等成立“民义社”,任本部特派员。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被派回湖南,在长沙、岳阳、临湘、湘阴等地发展势力,开展反袁驱汤 (芗铭) 斗争。失败后逃至上海。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王与邹永成等发起成立 “救亡会”,发刊 《救亡报》,反对日本侵略,痛斥袁世凯卖国。由于持论激烈,不到3个月即被法租界当局查封。“筹安会” 乘机顶替其执照,另创《亚细亚报》,鼓吹君主立宪。王道乃组织民义社社员,将该报报馆炸毁。袁世凯与法租界勾结,重赏指名拘拿党人,他只好避走香港。后事不详。 王道1476~1532明学者。字纯甫,号顺渠。武城(今山东)人。正德进士,由庶吉士改应天教授。历官国子监祭酒,吏部右侍郎。初学于王守仁,后师事湛若水。强调“盈天地间本一气而已矣。方其混沦而未判也,名曰太极;迨夫酝酿既久,升降始分,动而发用者谓之阳,静而收敛者络分明而不紊者,则谓之理。数者名虽不同,本一气而已。” 认为性情皆一气之流行。“人性皆善,而智愚贤不肖之不同” ,“皆生于(气)运之不齐也” 。“盖情之善,原以性之善而来。”并以麟凤龟龙与人作比较,附合孟子 “以牛犬之性与人不同” 之说,论证其 “人与物之情合下不同” 的观点。但又有心通万物的思想。“若论道之本体,天大无外,心大亦无外,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浑然一理何所分别,吾心体尽天下之理,亦只是全复吾心之所固有而已。”著作有 《顺渠先生文录》 、《次阳明咏良知》等。 王道❶儒家的政治主张。要求以仁德道义治理天下。与法家主张的“霸道”相对立。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孔子主张“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对百姓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孟子主张推行“仁政”,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乃“王道之始”。孟子提出“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目的均在于实现王道政治。至荀子则王、霸并举:“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在中国封建时代,王道与霸道实为相互补充的。鲁迅说:“中国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之前和之后,一定要有霸道跑来的。”(《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