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玻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玻尔1885.10.7~1962.11.6BoerNiels Henrik David Bohr著名丹麦理论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哥本哈根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还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发表了关于精确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而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留学,先到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J.J.汤姆孙的指导下从事原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由于对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意见而发生分歧,致使他离开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于1912年4月转赴曼彻斯特大学,参加了以E.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成为卢瑟福的高才生,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从这时起到他退休为止,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工作上发展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结构的量子理论,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积极倡导学术中心,发现和培养人才,成为一个卓越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青年科学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玻尔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贡献有: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以《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为题先后分三大部分发表了不朽的长篇论文,它是近代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建立起来的原子的量子论,首次打开了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大门,开辟了近代物理发展的广阔前景。玻尔的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频率规律方面作出了圆满的解释,在说明星体光谱中某些线系的起源方面纠正了流行的看法,他的定态概念得到了越来越确切的论证,他的某些理论预见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1918年玻尔提出了对应原理。他利用对应原理结合别人的研究成果,对各种元素的光谱和X射线谱、光谱线的(正常)塞曼效应和斯塔克效应、原子中电子的分组和元素周期表,甚至还有分子的形成,都提出了相对合理的理论诠释。由于这些辉煌的成绩,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的原子的量子论起到了由经典理论通向量子力学的桥梁作用,直接指明了通向量子力学新理论的道路。1925年年轻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正是通过玻尔的对应原理这一桥梁最终达到了微观系统的新力学——矩阵力学。 玻尔1885—1962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理论及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原子核反应理论和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