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珠江华南地区最大水系。旧称粤江。珠江指从广州到虎门入海口一段水道。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水系,通常总称为珠江,并把西江作为干流,主源南盘江,三江汇流于三角洲河区。汊流众多,纵横交错,互相沟通,主要水道有34条,最后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等八口流入南海。流域面积为452616平方公里。其中西江流域占全流域的77.8%,北江、东江分别占10.6%、7.6%。珠江流域西部和北部是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东南面临南海,地势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90%,植被良好。一半左右为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江流域,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径流量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达12000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485万千瓦,现建成有西津、昭平、乳源等水电站。 珠江Zhujiang旧称粤江。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它原指广州到虎门入海口一段水道,后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因在广州市内段的江中曾有一沙洲名“海珠”,故名。珠江总流域面积为45.26万平方公里(其中有1万多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河长2 215.8公里。二者均居我国河流第四位(见下表)。珠江诸流汇入三角洲后,形成多股分流水道,河水分别由虎门、焦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8个口门注入南海。其中西江自思贤 入三角洲经几次分流,主流最后经磨刀门水道入海;北江入三角洲后南流,主流经狮子洋自虎门入海;东江在石龙以下分南北两支,经狮子洋入南海。珠江流域河川径流量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达3 36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12.3%,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5.7倍。流域平均径流深741毫米,大于长江,为我国各大河之首。人均占有水量为4 17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每亩占有水量4 57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5倍,两项均居我国各大河之最。按四大水系划分,西江年径流量是2 277亿立方米,占珠江总径流量的67.8%;北江为490亿立方米,占14.6%;东江为280亿立方米,占8.3%;三角洲诸河为313亿立方米,占9.3%。珠江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流域年均降水量达1 790.5毫米,东部广东省境内可达2 000毫米,居全国各大河之首。降水给珠江带来丰盈的水量,特别是夏季,西、北、东三江干流分别为年径流量的53.1%、47.2%和51.7%。冬季降水少,所以径流量也最小,分别为6.7%、8.4%、7.6%。北江和东江上中游雨季早,春季径流多于秋季径流。而西江秋季径流则多于春季径流。珠江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2—0.42之间。初步研究认为三江年径流有丰枯交替变化周期,长周期为60—80年,短周期为30年左右,其中西江以70年长周期为主,北江和东江以50年和30年周期为主。珠江由于水量丰沛,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为3 348.4万千瓦,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达2 485万千瓦,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297条。水能资源多分布在西江中上游。包括南、北盘江和红水河。特别是西江干流天生桥至大藤峡河段,水能资源占全流域可能开发的45.2%。目前已把红水河水力发电梯级开发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给珠江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优越条件。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 000多公里,通航里程为14 156公里,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此外,珠江流域还建有水库8731座。总库容429.23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451处,江海堤围1 932处。这些水利工程对灌溉、防洪、供水起到巨大作用。 河 名 | 流域面积 (万平方公里) | 河 长 (公 里) | 西江干流 (思贤滘以上) | 35.50 | 2074.8 | 西 江 支 流 | 北盘江 柳 江 郁 江 桂 江 贺 江 | 2.58 5.72 8.68 1.93 1.15 | 327.0 773.3 1 179.0 426.0 344.0 | 北江 (三水以上) | 4.67 | 468.0 | 东江 (包括三角洲) | 3.32 | 523.0 | 西、 北江三角洲 | 1.76 | 141.0 | 全 流 域 | 45.26 | 2215.8 |
 珠江流域图
珠江中国南方大河。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流域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不计越南境内的1万多平方公里)。西江为珠江主干,其主源南盘江出云南沾益县马雄山,主流经磨刀门入南海,长2197公里。 珠江系指由广州到虎门入海口的一段水道。其上游是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水系,通常总称为珠江,并以西江为珠江的干流。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沿益县马雄山,主源为南盘江,流至不同地段有红水河、黔江、浔江等名称,至梧州汇合桂江后始称西江。西江与北江、东江汇流于三角州网河区,最后经虎门、磨刀口、蕉门、鸡啼门等8处口门入海,全长2197公里。其中通航里程为12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是我国南部的大河之一。多年平均流量为3492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6倍。流域面积为452,616平方公里,其中西江流域占全部流域的77.8%。著名的珠江三角州,即由珠江主流、支流冲积而成。广义的珠江三角州以高要、清远、惠阳为顶点,狭义的三角州西起三水,东到石龙,南至崖门,面积为1.13万平方公里。三角州内水道坡度平缓,汊流众多,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河道百余条,平均河网密度为0.42公里/平方公里。是一个发育在海湾的丘陵性三角州平原。这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植被良好,农业发达,为全国人口最密地区之一。 珠江珠江指从广州到虎门入海口一段水道。其上源为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水系。此三江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汇流于三角洲网河区,网河区内汊涌众多,纵横交错,江水互相沟通,最后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珠江是我国南部大河之一,流域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 (包括流经越南的一万多平方公里)。其中西江流域面积占全流域的77.8%,北江、东江分别占10.6% 和7.6%。 珠江的西部和北部是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东南面临海洋,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90%,植被良好,流域内广泛分布石灰岩,约占全域面积的50%左右,主要分布在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内也有少量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下伏流、落水洞、天生桥等众多,河水终年清澈,有的地区形成雄伟壮观的石林、奇峰,成为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 西江主源为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在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向东南流至广西的石龙与北岸的柳江汇合后称为黔江,在桂平与西南来的郁江汇合后称为浔江,至梧州与西北流来的桎江汇合后称为西江。西江在石龙以上为上游,流域内广布石灰岩,河床深切,滩多水急,落差大,北盘江上的黄果树大瀑布水头高达70米。石龙至梧州为中游,河段内峡谷平坝相间,沿河有黄茅峡、大藤峡和白马峡,峡谷内河窄水深。梧州以下为下游,河道增宽至1500米左右,在三榕峡、羚羊峡河面又紧缩至300—400米,在思贤𣽸与北江相通后入三角洲网河区,最后主要经磨刀门入海。西江干流河道约2197公里,平均比降1.07米/公里。 北江上源为浈水,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爬栏寨,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韶关以上水流缓慢,江中有沙洲; 韶关以下河道顺直,沿程有滃江、连江汇入。在穿越育仔峡、飞来峡后,流入平原, 河宽水浅, 至思贤𣽸流入三角洲网河区。干流河道长468公里,平均比降0.79米/公里。 东江上源为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西南流入广东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为陡峻的山岭。老隆以下地形逐渐开阔,惠阳以下进入平原,河中多沙洲,河床不甚稳定。至东莞县石龙入三角洲网河区。东江干流长523公里,平均比降0.84米/公里。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范围: 西、北江以三水县思贤𣽸为顶点, 东江以东莞县石龙为顶点,面积为1.13万平方公里。网河区内水道坡度平缓,河网密布,现经过整治,还有大、小河道百余条,共长1600公里,平均河网密度为0.42公里/平方公里。 珠江径流资源极为丰富,多年平均流量为1107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居我国第二位,是黄河的6倍。 珠江属于雨水补给的河流,年平均降水量1400多毫米,为我国各大河中降水最丰富的流域。因而年径流深很大,大部分地区在800毫米以上。在西江上游南盘江一带,由于降水量较少以及岩溶地貌的影响,径流深降至400毫米以下。 珠江径流主要来自流域面积广大的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水量还不及西江一些主要支流。西、北、东三江径流量分别占三江径流总量的80.3%、11.9%和7.8%。 珠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由于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不同,西、北、东三江发洪时间和洪水历时也不同,西江北岸支流的洪水一般发生在5—7月,南岸支流为7—9月,两岸支流洪水期不一致,洪峰先后错开,洪水不常相遇。北江因暴雨遍及全流域,各支流洪水经常相遇,洪水主要来自干流和支流连江。一般发生在5—6月,历时约15天。东江的洪水主要由锋面雨形成,但在中、下游地区台风雨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上游洪水出现早,在5—6月,中、下游洪水出现较迟,一般在7—8月。 珠江属我国少沙大河之一。珠江含沙量虽然小,但因雨量充沛,径流丰富,故输沙量还是较大的,年平均输沙量为8336万吨。这些泥沙大部淤积于口门,使口门逐年延伸,平均每年延伸80米,滩地不断形成和发育,从而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但却给防洪、排涝、航运带来不利因素。 珠江流域水网密布,水量丰富,以及含沙量小等特点,为水利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远在古代,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桂江和湘江上游修建了灵渠,长期成为沟通华中和华南的唯一孔道。新中国成立后,珠江水利得以开发,在西、北、东三江上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仅广东一省就有200多座,如东江的新丰江枫树坝水电站、西江上的西津水电站、在岩溶地区的云南六郎洞暗河水电站等。此外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在三角洲网河区采取联围筑闸、机电排灌等措施抵御洪涝,现有江海围堤3972条,总长度达14900公里。珠江航运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为我国三大内河航线之一,可通行轮、驳船的航道将近5000公里,在三角洲内 “以舟代步” 而闻名。目前珠江下游一般洪涝灾害得以初步解决,三角洲网河区已成为我国粮食、蔗糖、桑蚕重要产地之一。 珠江中国河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东麓,流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等6省(区),至广东省珠海市磨刀门注入南海。河长2214 km(以西江为源),流域面积45.4万 km2,在中国境内为44.2万 km2。广西象州县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长1573 km;象州县石龙三江口至梧州市为中游,长294 km;梧州以下为下游,长347 km。全流域山地、丘陵占94.4%,平原占5.6%。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支流有1077条;1000 km2以上的支流有120条;10000 km2以上的支流有8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70 mm,4~9月降水量超过1000 mm,占全年降雨量80%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60亿 m3,仅次于长江,在中国居第2位。自云贵高原至南海之滨,总落差2136 m,全流域水力蕴藏量3348万 kW,可开发量2485万 kW。珠江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000余 km,其中有5000 km可通航轮驳船,水运量居中国第2位。西江干流是中国南方横贯东西的主要水运干线,梧州以上可通航120~300 t级船舶,梧州以下可通航500~1000 t级船舶,广州以下可通航1000~3000 t级船舶,黄埔港以下可通航1万~2万 t级远洋轮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