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琐罗亚斯德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琐罗亚斯德教

中国史称“袄教”、“火袄教”、“火教”、“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地区的宗教。传为琐罗亚斯德创于公元前6世纪。所奉经典为《波斯古经》。主张善恶二元论。善的最高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恶的最高神为安格拉·曼纽。认为人有自由选择善恶的意志,也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阿胡拉·玛兹达根据人在世时的言行,在其死后进行末日审判,或送入天堂或投入地狱。视火为光明和善的代表,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征,故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一度发展迅速,曾成为萨珊王朝的国教。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代曾建寺于长安。

琐罗亚斯德教

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创立。琐罗亚斯德生于波斯西北部郊区。20岁时弃家隐遁,30岁时对波斯传统的多神教进行改革,创立了一种主张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新宗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以后他流浪各地宣传其新教义,备受波斯官方神权代表的迫害。后来他坚持对国王和贵族进行传教活动,公元前588年,受到了国王和贵族的信仰。从此该教从波斯东部发展到西部和邻近地区。公元前551年,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战乱中,他在神庙中被杀,时年77岁。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通称《波斯古经》,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此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由于战乱被焚,仅存1卷。公元前3世纪初安息王朝统治者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口头流传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萨珊王朝建立后完成了 《阿维斯陀》21卷。该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和教义。现有的《阿维斯陀注释》是在9世纪以后由若干经典汇集而成,分为6个部分:❶耶斯那,即祭祀书。
❷维斯帕拉特,即众神书。
❸维提呔达特,即驱魔书。
❹耶斯特,即赞颂书。
❺库尔达,即短的赞歌或祈祷书。
❻其他零星和片断的颂歌。琐罗亚斯德教在教义上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两种绝对对立的力量,并把二者人格化为善神阿胡拉玛兹达与恶魔安格拉曼纽两大阵营。尽管该教承认个人意志对于善恶的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仍认为人类要想摆脱邪恶势力的侵袭,必须依靠神的力量。神为拯救受迫害的正义人,将从天上派遣救世主到世界上来消灭邪恶势力,引导人类进入光明王国。琐罗亚斯德教教阶中最高的为祭司长和大祭司。祭司长,大祭司管理一个或几个寺庙,主持重大祭祀。其次为祭司或教士; 再次为助理祭司或事火祭司。琐罗亚斯德教有许多象征圣洁清净的宗教礼仪,并要求信徒在祭司的专门指导下,举行各种宗教礼仪。主要礼仪有❶礼拜圣火;
❷新生礼;
❸清净仪式;
❹葬礼。琐罗亚斯德教在公元3至7世纪时曾经成为古代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但随着7世纪后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输入传播,琐罗亚斯德教也逐渐衰落。到本世纪70年代,残留者不过17000余人。早年一些教徒迁往印度,目前约有10万人。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营工商业,或者从事专业的技术工作,在印度的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琐罗亚斯德教约6世纪传入中国,被称为祅教、火祅教、拜火教。公元9世纪唐武宗排佛时,祅教和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也在排斥之列,南宋时,不再见于记载。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ismo

古代波斯及中亚细亚流行的宗教,相传创教人是琐罗亚斯德 (Zoroaster),故名。大约在18世纪70年代,由葡萄牙人引领,从印度的孟买和古甲拉特地区传入澳门。19世纪40~60年代,琐罗亚斯德教徒在澳门边传教,边做生意,曾对澳门的贸易发生过一定的影响。该教的教义主要是礼拜圣火,也礼拜日月星辰。因此,澳门人认为它是拜火教、火教或波斯教。其祭司以白布围头,穿白袍,故又称白头教。教徒不多,其活动往往与香港联合举办。现在港澳地区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务,均由港澳白头教联合会负责。该教在港澳仅有一名祭司主持其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