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琴古亦称绿绮、丝桐、瑶琴;现代称古琴或七弦琴。中国丝类古乐器。传为伏羲创制。先秦时代已是常用乐器。《尚书·益稷》 “搏拊琴瑟以咏”; 《诗·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考证,至迟在汉末已基本定型。汉、魏、六朝时琴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时用于伴奏清乐。演奏时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泛音十分丰富,仅音量稍小。 琴中国古代弦乐器。古有八音,琴为其一,属于丝类。其器似瑟,琴身前宽后窄,上圆下方,长三尺六寸六分,宽六寸左右。与瑟不同者,一是有琴晖 (又作“徵”) 十三道。第四道往上为清音,中间一道往下为浊音,中间为正音。二是琴弦数不同,古琴一般为五弦,每弦可弹奏多种音调,弦少而音多。后世,其弦又有增减,遂成为一弦、二弦、三弦、七弦、九弦、十二弦等不同种类的琴。魏、晋时,孙登擅弹一弦琴,稽康曾拜他为师。至宋初,又新造两仪琴,二弦,十二柱,以定音律。而是时雅乐所用之琴,最初为七弦,宋太宗又增二弦,成为九弦琴。另有十二弦琴,以应十二律。古人极重琴艺,作为个人修养的主要项目之一,所谓琴、棋、诗、画,琴为其首。而在雅乐演奏中,琴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 “八音以丝为君,而丝以琴为君。”为君者,统帅之意也。演奏时,则多与瑟、筝等弦乐器相配合。古传琴曲,最著名的,有《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等歌诗五篇;《将归》、《猗兰》、《龟山》、《越裳》、《拘幽》等琴操十二篇,以及《列女》、《伯姬》、《正女》、《思归》、《走马》等琴引九篇。在唐代,高宗曾亲制白雪歌辞,命以古琴曲奏之。其他著名文士,如卢照邻、李白、韩愈等,也都为古琴曲 《雉朝飞》、《拘幽操》、《越棠操》等填入新词,以供时人演唱、 弹奏。 琴Qin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相传舜作五弦琴,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但这些传说并不足为信,而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249年)已有琴这种乐器是可以肯定的,琴在当时并未定型,汉代以后才定型为现在这种有徽的七弦琴。琴体为木质长形音箱,面板选用整块的梧桐木剜挖而成,琴面稍呈弧形,下面剜空和开有音孔的梓木底板粘贴而成为一个整体。琴面上张七条弦,琴面外侧镶嵌着13个指示音位的标志,称作“琴徽”,最右面的为第1徽,指示弦长的1/8处,从第2徽至第13徽依次指示弦长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