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瓦格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瓦格纳1813—1883Richard Wagner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德国莱比锡,逝世于意大利威尼斯。少年时期喜爱戏剧及文学,接触贝多芬的音乐后,立志从事音乐。1830年入莱比锡大学主修哲学,同时随名师魏因利希学音乐理论。最初写作管弦乐曲,后倾力写作歌剧。1842年,歌剧《黎恩齐》(作于1840年)上演成功,接着完成的《漂泊的荷兰人》(1841年)、《汤豪塞》(1845年)、《罗恩格林》(1845~1848年)等早期剧作已显露出改革的精神。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事败逃往瑞士,思想从激进而至妥协。1859年写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浸透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1861年获特赦回国,创作思想充满矛盾,后期作品中,既有宣扬宿命论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由《莱茵黄金》、《女武神》、《西格弗里》和《众神的末日》四部组成),又有现实主义的生活喜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则陷于宗教的神秘之中。他的创作手法有许多革新,如大量运用“主导动机”来揭示人物、事件以至概念;摈弃由咏叹调、重唱、合唱拼接而成的程式,采取整幕以“无终止的曲调”贯穿而增强“整体感”;乐队交响化等等,形成他独自的风格,在西方音乐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瓦格纳1883WagenaWilhelm Richard Wagner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德国莱比锡。幼时受过较好的普通教育,但对音乐不感兴趣。曾学了一点钢琴,但进步不大。后来他对戏剧发生了兴趣。13岁时曾翻译希腊史诗《奥德赛》,14岁又效法莎士比亚写大型悲剧。曾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与哲学课程,中途退学后钻研音乐理论。一次,他在听贝多芬交响曲时深受感动,认为当音乐家好。他立即行动,从图书馆借来和声学学习,又觉得收获不大,便师从学习,进步很快。几个月中就学完了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18岁时他便写奏鸣曲、序曲和交响曲,1832年作《C大调交响曲》。20岁时写歌剧《结婚》和《妖精》。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济》(1840)演出成功。1843年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指挥。但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1841)、《汤豪塞》(1845)演出失败。1854年,写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4年应巴伐利亚国王之邀到慕尼黑定居。1877年,创作《帕西法尔》1882年完成。1883年2月13日结束了他70年不平凡的一生。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纽伦堡名歌手》等11部歌剧,9部序曲,一部交响曲,管弦乐曲《齐格弗里牧歌》、《浮士德序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还写了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如:《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

瓦格纳1813—1883Richard Wagner

德国作曲家、文学家。早年即致力于歌剧创作。1872年自建歌剧院,演出自编剧目,其中不少宣扬了“超人”和悲观主义思想。艺术上主张交响乐式的发展是歌剧表现的主要手段,对歌剧音乐作过重大革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主要作有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等。

瓦格纳

瓦格纳 (1813—188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德国莱比锡,逝世于意大利威尼斯。少年时期喜爱戏剧及文学,接触贝多芬的音乐后,立志从事音乐。1830年人莱比锡大学主修哲学,同时随名师魏因利希学音乐理论。
最初写作管弦乐曲,后倾力写作歌剧。1842年,歌剧 《黎恩方》 (作于1840年) 上演成功,接着完成的 《漂泊的荷兰人》 (1841)、《汤豪塞》 (1845)、《罗恩格林》(1845—1848) 等早期剧作已显露出改革的精神。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事败逃往瑞士,思想从激进而至妥协。1859年写作的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浸透着悲观和悲伤。1861年获特赦回国,创作思想充满矛盾,后期作品中,既有宣扬宿命论的 《尼伯龙根的指环》 (由 《莱茵黄金》、《女武神》、《西格弗里》 和 《众神的末日》 四部组成),又有现实主义的生活喜歌剧 《纽伦堡的名歌手》。最后一部歌剧 《帕西法尔》 则陷于宗教的神秘之中。他的创作手法有许多革新,如大量运用 “主导动机” 来揭示人物、事件以至概念; 摒弃由咏叹调、重唱、合唱拼接而成的程式,采取整幕以 “无终止的曲调” 贯穿而增强 “整体感”; 乐队交响化等,形成他独自的风格,在西方音乐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瓦格纳

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德国莱比锡,逝世于意大利威尼斯。少年时期喜爱戏剧及文学,接触贝多芬的音乐后,立志从事音乐。1830年入莱比锡大学主修哲学,同时随名师魏因利希学音乐理论。
最初写作管弦乐曲,后倾力写作歌剧。1842年,歌剧《黎恩方》 (1840)上演成功,接着完成的《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罗恩格林》(1845—1848)等早期剧作已显露出改革的精神。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事败逃往瑞士,思想从激进而至妥协。1859年写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浸透着悲观和悲伤。1861年获特赦回国,创作思想充满矛盾,后期作品中,既有宣扬宿命论的《尼伯龙根的指环》 (由《莱茵黄金》、《女武神》、《西格弗里》和《众神的末日》四部组成),又有现实主义的生活喜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则陷于宗教的神秘之中。他的创作手法有许多革新,如大量运用“主导动机”来揭示人物、事件以至概念;摒弃由咏叹调、重唱、合唱拼接而成的程式,采取整幕以“无终止的曲调”贯穿而增强“整体感”;乐队交响化等,形成他独自的风格,在西方音乐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瓦格纳1813—1883Wagner,Richard

德国伟大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小官吏家庭,183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音乐。20岁时已写过几部管弦乐。尔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等歌剧院任指挥,1842年因歌剧《利恩齐》成功升任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乐长。但以后几部歌剧相继失败。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而逃至苏黎世,直至1864年应路德维希二世之召,回到慕尼黑,公演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大获成功。1882年完成歌剧《帕西法尔》,翌年,病逝于威尼斯。
瓦格纳是19世纪下半叶艺术生活中的奇才,他成功地将戏剧与音乐融为一体,把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顶峰。他发展了一种交响性歌剧,这种歌剧的焦点,不是旋律,而是乐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抒情悲剧中最完美的作品。他的另一部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前后创作二十年,是一部杰出的艺术珍品。瓦格纳的出现,使歌剧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歌剧音乐把人类的美好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瓦格纳满足了一个时代追求美感、英雄主义和宏伟场面的要求,创造出一个瓦格纳音乐世界。他是一位大师,他的音乐成就成为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