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和Zhonghe

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也是《中庸》的基本思想。语出《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人的情感未被激发,无有喜怒哀乐,无偏无执、澹然虚静,就叫做中。情感激发,喜怒好恶得当,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节度,就叫做和。能够修养身心,达到至诚境界,性情不发,保持“中”的状态,性情既发,使之皆和于道德规范之节度,就能达到理天地、育万物的圣人境界。孔子也讲中和,《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和”即无过亦无不及,是行礼的根本原则。《中庸》:“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以中和为处理社会人生矛盾的政治、伦理原则。宋朱熹对“中和”有所发挥,他把“中”看作人们天赋的“义理之性”,把“和”看作情感发动的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他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四书章句集注·中庸》)。认为,“中”或“性”是道之体,天下之理包括伦理道德规范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情感发动依循于生而具有的天命之性,才有“和”这种“情之正,这是天下右今所共由之道。所谓“致中和”,就是“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认为这是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并认为:“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故后儒多以中和通于中庸,成为儒家认识世界,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原则。中庸、中和观念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度量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量准则,达不到或超过此度量准则都是同样不合理的。对待矛盾对立的“两端”应采取“致中和”的方法,防止斗争激化与矛盾转化。这样“中和”又成为儒家的矛盾观和方法论原则,有一定合理成份。

中和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原是关于音乐理论的范畴,指音乐之和谐是效法象天地之和谐,而又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影响,能调整人与现实的关系。以后儒家又注入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更强调其社会功用,进而使之成为文艺创作的规范。

中和

《中庸》提出的道德情感原则。参见“和同”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