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hualong dianjing
用不多的笔墨,在关键处点一下,使全篇的用意显露出来,使文章更为生动。是写作技法的一种。文章是讲究文眼的,点睛之笔,点的就是文眼。点睛之笔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也可以放在篇中或结尾处。
画龙点睛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几句富有哲理、精辟入里的话去点,也可以用某一个情节或细节去点。有时,叙述中的议论虽然只短短几句,甚至一句;却是点睛之笔。比如鲁迅的《伤逝》,当作者叙述着子君勇敢地从封建家庭走出来,同涓生结合,后来涓生失业,贫困的生活威胁着他们的爱情时,很自然地夹入了一句议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点明了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借用文章中人物之口,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士光的《乡场上》,可怜又可笑的冯云爸一反常态,象变了个人,他终于说出来的几句话,一语千钧,点出了这篇小说更为开阔的主题。运用好的细节,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同样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描写了严监生临死的场面。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临死时总不得断气,他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令许多人费解。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他是为了多点一茎灯草,死不瞑目。这个伸着两个手指头的细节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吝啬鬼的丑恶灵魂,使人物活现在读者眼前。
《画龙点睛》
女作家孙月霞编剧的《画龙点睛》以其深远的用意,诙谐却又严谨的舞台语汇,打动了很多观众。这个剧目在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会演中上演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剧情描写的是: 唐太宗李世民初登皇位,雄心勃勃,广泛征求治国方略。大将常何胸无点墨,交不出方略非常着急,四处寻找读书人代为起草,恰好碰见山东才子马周,于是逼迫马周写方略。马周一腔忧国忧民之思正无处倾述,又感慨才华不为世人所重,便书写方略,还画了一条龙,没画眼睛,以暗示皇帝不识人才。常何把马周代写的方略呈给皇帝后,立即引起了重视。在李世民的责问下,常何供出画龙之人,李世民决意寻访马周。
马周在一家小酒店内巧遇久违的师妹四娘,两个人本有姻缘,可惜时事变迁不能如愿,此番重逢,自然欣喜万分。可是县令赵元楷为了给女儿盖陪嫁花园,强行要拆掉四娘的酒店,马周怒声斥责赵元楷,被恼羞成怒的赵元楷赶出县境。皇帝的招贤榜传到县令手中时,他发现马周便是皇帝寻找之人,立刻迎回马周,要把马周招为女婿,马周坚决拒绝。此时,李世民微服私访,住在店中,目睹此情此景,感慨万分。县令不识皇帝,命令李世民代为说媒,说媒不成,把马周关到牢房,还要李世民偿还酒钱,没钱就剥衣服。
为了救助马周,四娘毅然认夫,赵元楷理屈词穷,搜出马周所画一幅无睛之龙,要罗织罪名,四娘及时咬破手指,用鲜血为龙点上眼睛。县令大怒,命人将四娘乱棍打死,马周痛不欲生。李世民民带领众臣再次来到店中,县令赵元楷一见自己欺压过的人竟是当今天子,当场吓死。李世民当然封马周为监察御史,整顿吏治,铲除贪官。
《画龙点睛》一剧以栋梁之材马周的坎坷遭遇、表现了人才得用的艰难道路。既赞扬了李世民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之心,又批判了像赵元楷之类胡作非为的不正官吏。该剧以马周和四娘的爱情为旁线,勾勒出感人至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