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疟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疟疾nueji

由疟原虫寄生人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以按蚊为传播媒介。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其生活史基本相同。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增殖及形成配子体,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及孢子生殖。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末宿主。疟疾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虫者。传播途径以雌性按蚊叮咬为主。本病在夏秋季发病最多,南方比北方多见。人普遍易感。患过疟疾的人,对当地的疟原虫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对其他地区的同类疟原虫仍易感染。各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不同。间日疟是最常见的疟疾,潜伏期13~15日。初起病时,病人发热不规则,一段时间后,周期性定时发作。典型发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发冷期: 先感觉发冷,继而有寒战,面色苍白,牙齿抖动,持续30~60分钟。(2)发热期:高热、头痛、口干烦渴、面潮红、体温可达40℃,持续2~6小时。(3) 出汗期:大汗淋漓,体温下降,困倦而入睡。发作全程约6~10小时,每48小时发作一次,间歇期无症状。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日,发作症状与间疟日相似,每72小时发作一次。疟疾多次发作后脾脏、肝脏有肿大及压痛,可有轻度黄疸。患者在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高营养饮食。发冷时宜保暖,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磷酸氯喹是控制发作的首选药物,它对各种疟原虫的滋养体与裂殖体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服药后一般1~2日可控制发作。伯氨喹啉可防止复发和传播。预防疟疾,一要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和原虫携带者; 二要切断传播途径,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蚊虫孳生地,消灭按蚊幼虫,改善居住条件,提倡使用蚊帐,预防蚊叮咬; 三要保护易感人群,外来人群进入流行区前两周开始服药预防,并持续到离开流行区后6~8周。防疟药物有乙胺嘧啶、氯喹及防疟片等,具体的剂量应按医生的指导服用。

疟疾

中医病症名。古代称为“痎 (jiē皆)疟”。是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多由夏季感受暑邪或接触山岚瘴气有关。本病因兼感病邪、体质强弱及表现征候的不同,名称也各异。如按临床征候分有风疟(发热而汗出)、暑疟 (壮热烦渴)、湿疟 (胸闷恶心,身酸肢重)等;按发作时间分有间日疟(二日一发)、三日疟(三日一发)等;按诱发因素和流行特点分有劳疟(遇劳即发)、虚疟(久疟体虚)、瘴疟(由山岚瘴气引起)、疫疟(引起流行的)等。治疗以截疟为主,在选方时常加常山、青蒿、草果等药物。

疟疾nueji

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血液中所致的疾病。人体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四种,以间日疟和恶性疟为常见。疟原虫寄生于蚊体内,蚊叮吸人血时,疟原虫随其涎液侵入人体,进入肝细胞及红细胞内发育增殖。使红细胞周期性大批破坏。蚊叮吸人血时,将患者血中的疟原虫的配子体吸入胃中,在适宜温度下,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生殖,最后集中在涎腺,再叮咬人时,使疟原虫侵入人体。我国北方仅有间日疟,南方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大多在夏秋季流行。症状:典型的疟疾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先恶寒,继而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可伴恶心呕吐,约10~60分钟,接着体温上升达40℃,伴头痛,肌肉酸痛,口干,面红,约2~6小时体温降至正常,全身大汗淋漓,疲乏思睡。间日疟及恶性疟均为隔日发作,三日疟为隔三日左右发作1次。婴幼儿症状常不典型,可无寒战,仅有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发热不规则或突发高热,可出现惊厥。根据疟疾流行季节,加上寒热发作时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确诊。防治:彻底治疗带疟原虫的病人。消灭蚊虫。进入疟区前1周至离开后6~8周,进行服药预防。治疗和预防用的抗疟药物,应遵医嘱。

疟疾

病名。由于感受疟邪而引起,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及劳疟不同类型。祛邪截疟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常用常山、槟榔、青蒿等药。正疟应配合和解表里;温疟为里热偏盛,热重寒轻,治以清热保津;寒疟为里寒偏盛,寒重热轻,治应辛温达邪;瘴疟起病急,病情重,因瘴毒邪气蒙蔽心窍而神识昏蒙,治宜解毒除瘴;疟久不愈,正衰邪伏,遇劳而发,即成劳疟,治应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疟疾

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由按蚊传播,也可因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或使用被疟原虫污染的注射器而发病。临床分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四种。以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及贫血、脾肿大为特征,恶性疟发作无规律,可出现昏迷与抽搐。可用磷酸氯喹控制症状,乙胺嘧啶、伯氨喹啉抗复发。灭蚊、防蚊叮咬及服药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疟疾Malaria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染。由于疟原虫的不同,发作期也不同。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安大略早期移民常患此病,当时此病几乎在全加拿大蔓延。金鸡纳树树皮可有效治疗此病。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在加拿大是一种常见病。现在安大略仍有疟蚊,但在安大略南部的大片沼泽地建立的污水处理系统铲除了孳生疟蚊的温床。现在加拿大的疟疾主要是由带疟源的进口物引起,多数来源于中非国家和东亚一些地区。

疟疾

在湖南俗称“打摆子”,流行甚广,尤以湘南、湘西为剧。很久以来流传着“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民谣。清光绪初年,桂阳县关溪村有80多人,因疟疾流行大部分死亡,仅剩几户亦迁居他乡,全村荒芜断烟。民国34年 (1945),零陵县城及农村疟疾患者达22万余人,约为全县人口的一半。民国35年(1946) 9月,新田县流行疟疾,患者9万人,病死30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普遍开展疟疾调查和防治工作,控制了大面积流行。但省内仍出现三个高峰年: 1955年发病54.19万人,发病率156.3/万; 1964年发病78.03万人,发病率209.7/万; 1971年发病56.04万人,发病率130.2/万。从1972年以来,全省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发病人数降为13049人,发病率23.06/10万。1985年发病7092人,发病率12.68/10万。1991年发病1265例,发病率再次降为2.06/10万,1994年发病2352例,发病率为3.71/10万。湖南流行的疟疾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和三日疟较少。传播的蚊种,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为消灭疟疾,湖南省卫生厅自1965年开始,在郴州地区和桂阳县卫生防疫部门的配合下,在全省范围内分期分批组织灭疟三个战役。第一战役(11月至次年2月)主要做好休止期根治,灭越冬蚊; 第二战役(次年2至4月)主要做好远期复发根治,灭早春蚊; 第三战役 (次年5至10月),主要做好流行期现症病人根治,重点人群预防服药,流动人口管理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和压降蚊子密度。1979年,郴州地区率先基本消灭疟疾。到1980年,有80个县、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到1986年,又有茶陵县、湘潭县、平江县、新田县和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1990年底,全省已有6个地、市、52个县、市基本消灭疟疾。随后,重点抓输入型疟疾病例的控制和疟疾监测点的常年监测。1994年全省疟疾总监测人口达613.59万人,血检人数为20467人。1995年,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管理,防止了疫情蔓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