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疰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疰夏又称注夏,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发生以元气不足,脾胃素亏为基础;暑湿侵袭,内阻脾胃为条件。本病预后良好,若病程迁延,调护失宜,或感染它病,亦可变为疳证。辩证论治:湿困脾胃者,兼见身热不扬,两足萎软无力,时或泛恶,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数。以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理脾化湿。 疰夏zhuxia疰夏又称注夏,是江南地区常见病。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为特征。其病因是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体虚,元气不足,不耐夏令暑气薰蒸,郁阻脾胃,中阳失展,健运失职,清浊升降失常所致。若饮食不振,精神倦怠,足软无力,大便不调,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濡数,为湿困脾胃。治宜醒脾化湿。可用藿朴夏苓汤。常用药:霍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苡仁,白豆蔻,豆豉,泽泻,猪苓;若精神萎靡,嗜卧倦怠,口中无味,饮食少思,肢软乏力,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细,为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药: 黄芪,人参,陈皮,当归,甘草,苍术,白术,泽泻,升麻,葛根,神曲,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在炎热天气里,要注意消暑预防,增强小儿体质,并合理喂养。当小儿食欲不振时,不要强求进食,可选择一些清凉可口的食品。 疰夏病名。又名“注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多由体弱气虚,暑热伤气所致。治宜益气阴,清暑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