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伏允?—635吐谷浑第二十代王。世伏弟。开皇十七年(597 ),国人立伏允为可汗。遣使至隋,表陈废立事,请依俗娶光化公主,获允。自是,朝贡岁至。隋炀帝即位后,为廓清中西交通,锐意经营吐谷浑,大业五年(609),亲自统军西巡,合围吐谷浑于覆袁川(今青海门源西北俄博河一带)。伏允轻骑遁出,远依党项,部众十余万降隋,故地皆为隋有。大业末,乘隋朝倾覆之际,尽复故地。唐武德八年(625),于承风戍(今青海千户庄)与唐互市。后屡扰唐沿边州县。贞观九年(635),唐发兵十万,分三路伐吐谷浑,伏允遁逃于*突伦碛,为部下所杀。长子慕容顺降唐,吐谷浑平。 伏允?—635隋末唐初吐谷浑首领。即步萨钵。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嗣立。未几,屡将兵寇边。隋大业初年,为铁勒所败,东奔西平(今青海乐都)。寻又被隋将宇文述等重创于西平,其下仙头王率众十余万来降,他遁党项为客。大业末年,隋乱,其得复故地,乃屡犯河右(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地区)。唐武德初年,应高祖之邀从征李轨。贞观初年始叛。先侵鄯州(今青海乐都),复扰兰(今甘肃兰州)、廓(今青海贵德南)二州。不久被唐将李君羡败于悬水。贞观九年(635年),唐遣李靖、侯君集等将步骑数万合突厥、契苾联军六道出击,他连战皆败,旋复为唐师重创于赤海(今青海省青海湖南兴海县境)、河源(今兴海县东南)、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等地,降者无数。俄得知其子顺斩国相天柱王,倾国而降,大惧,遂引残众千余骑遁走大漠。未几,众皆散亡,愿从者仅百余骑,乃自缢而死。 伏允?—公元634年吐谷浑可汗。隋朝初期,曾多次率兵侵扰西边。隋炀帝亲统大军讨伐,伏允败逃青海以南,其国境大部分为隋朝所有,隋朝因而设立了西海郡、河源郡、鄯善郡、且末郡。隋末大乱,伏允又收复全部失地。唐朝初年,又率兵不断侵扰唐朝的鄯州(今青海乐都)、凉州(今甘肃武威)。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唐朝派大将侯君集等率兵分四道西征,伏允连战连败,率众西逃突伦川(又作图伦碛,即今新疆民丰县东的吐郎胡吉河),将要逃往于阗。唐将契苾何力穷追不舍,击破伏允的牙帐,俘虏伏允的妻子,伏允逃入沙漠中,众叛亲离,自缢而死。 伏允?—634吐谷浑可汗。隋朝初期,多次侵扰西边。隋军攻之,伏允败奔,其境大部为隋朝所有。隋末大乱,伏允又收复了失地。唐初,率兵不断侵扰鄯州(今青海境内)、凉州(今甘肃武威)。唐贞观八年(634),唐军西征,伏允败逃突伦川(今民丰县东),欲逃往于阗。后自缢而死。 伏允吐谷浑王。世伏弟。隋开皇十七年(597)嗣位。依吐谷浑族习俗,娶兄嫂光化公主为妻,继续与隋通好。隋炀帝时,双方关系恶化。寻受隋与铁勒人的南北夹击,被迫率众数千人逃往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党项羌人地界。隋亡,始归故地。唐初,扣押太宗李世民所遣招抚使者,引起争战。失败后率部分族众逃往于田,后迁鄯善,归附吐蕃。余部由子慕容顺率之归唐,受封“西平郡王”。从此, 吐谷浑分为东西两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