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痢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痢疾dysentery暑湿热毒侵于肠胃, 湿热郁蒸,毒气弥漫,或寒湿内郁大肠, 脾肾阳虚, 气不固摄而引起里急后重、兼下血液或粘液的病证。各种家畜均可发生。见《牛经备要医方》。《元亨疗马集》叫脾痢病。 痢疾中医病症名。古名“滞下”、“肠澼”。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因肠胃内虚,又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于肠中所致。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风痢、暑痢、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脓血痢、噤口痢、虚痢等。治疗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痢疾一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及某些肠道疾病。 痢疾病名。古称“肠癖”、“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有流行性、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感受湿热、疫毒之气、饮食生冷,损伤脾胃肠腑所致。暴痢多实,以湿热痢为多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寒湿痢则宜温化。久痢多虚,治宜滋阴清肠,或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