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痢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痢疾dysentery

暑湿热毒侵于肠胃, 湿热郁蒸,毒气弥漫,或寒湿内郁大肠, 脾肾阳虚, 气不固摄而引起里急后重、兼下血液或粘液的病证。各种家畜均可发生。见《牛经备要医方》。《元亨疗马集》叫脾痢病。
湿热痢 暑湿热毒侵于肠胃,或采食发霉饲料,热毒内蕴, 或过食谷物损伤脾胃, 致湿热内生, 毒气弥漫而发。证见精神短少, 食欲减少或废绝,踡腰卧地;下痢呈稀糊状, 有的呈白色胶冻样, 有的带血, 或赤白相杂, 时作排粪姿势, 呈里急后重状。口色赤红或赤紫,舌苔黄腻; 脉象洪数。属大肠湿热证(见肺与大肠病辨证)。治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用通肠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食滞加麦芽、六神曲。针带脉、后三里、后海穴。
疫毒痢 夏秋之间, 疫毒、湿热侵及肠道, 致气血凝滞,传导失职,使湿热下注, 热毒弥漫而发病。证见发病急骤,高热贪饮,躁动不安, 有时踡腰卧地, 有时腹痛起卧,泻粪粘腻,夹杂脓血, 呈里急后重状。口色红绛,口干苔黄;脉象滑数。属大肠湿热证。治宜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方用郁金散加金银花、连翘。便血严重加白头翁、牡丹皮。里急后重剧烈, 加枳壳、槟榔; 伤津重, 加葛根、玄参、麦冬。躁动不安, 加朱砂, 针带脉、后三里、后海穴。
虚寒痢 体虚久泻, 正气不足,寒湿内郁大肠,虚寒之邪内生, 致中焦阳气不足, 脾肾阳虚, 胃肠气机衰弱, 使水谷并下。证见精神倦怠, 毛焦肷吊, 耳鼻俱冷, 四肢发凉; 泻痢不止, 排泄物带灰白色, 或呈泡沫状, 严重时肛门失禁。口色淡白, 舌苔白滑; 脉象细弱。属大肠虚寒证。治宜温补脾肾,理气固脱。方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寒盛,加肉桂; 腹痛,加川木香; 久痢不止, 加诃子; 血多, 加血余炭、焦地榆。针脾俞、后海穴。
病畜隔离饲养, 勿饮污浊水, 忌食霉败草料。可用槐树枝、马齿苋煎汤令患畜自饮。

痢疾

中医病症名。古名“滞下”、“肠澼”。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因肠胃内虚,又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于肠中所致。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根据临床特点和诱发因素等,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风痢、暑痢、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脓血痢、噤口痢、虚痢等。治疗分虚实。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收涩固脱等法。痢疾一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及某些肠道疾病。

痢疾

病名。古称“肠癖”、“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特征。有流行性、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感受湿热、疫毒之气、饮食生冷,损伤脾胃肠腑所致。暴痢多实,以湿热痢为多见,治宜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寒湿痢则宜温化。久痢多虚,治宜滋阴清肠,或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