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痧胀玉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痧胀玉衡温病类著作。清郭志邃撰。三卷。志邃字右陶,槜李(今浙江嘉兴)人。痧证记载始于明末,但无专书。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乃采集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撰成此书。共七万九千字。上卷为痧证发蒙论,玉衡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论述各种痧证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下卷为治痧方药。康熙十七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乃撰成后卷。后卷为痧胀看法,及痧胀兼证和发证,并附以治疗验案。郭氏认为痧证之病因为天地间的戾气,为热毒之邪,可邻里相传。痧毒自口鼻而入,或病于肌肤,或发于血肉,或发于胃肠经及脾肝肾三阴。并详述各种症状及其具体治疗方法,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痧症专著。唯其罗列冗繁,使人有无证不痧之感。是为不足。有康熙十四年刻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中国医学大成》本重印本。宋向元《漫谈<痧胀玉衡>的贡献》(《黑龙江中医药》1956.2.27)可供参考。 痧胀玉衡四卷。清郭志邃(生卒年不详)撰。郭志邃字右陶,檇李(今浙江嘉兴)人。此书专论痧证。痧证记载始于明末,但无专书。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乃集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撰成此书。“痧”为天地间之厉气,痧毒壅塞气机,作肿作胀为其常见证候,故称“痧胀”。“玉衡”表明作者编书时旨在使医者治痧胀有法可取,权衡度测,不越规矩。全书共七万九千字。卷一首载痧证发蒙论、玉衡要语、玉衡脉法诸篇,提出治痧三法:痧在肌肤者刮之;在血肉者放之;痧胀危症,以药济之。将痧症分表里、经络、凉热论治。叙述用药大法、痧证脉论及治验案;卷二详列四十五种痧证的脉证及治验;卷三为治痧方药,选方七十则,兼议荆芥、防风等常用治痧药的性味功能;卷四为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于康熙十七年(1678) 撰成,为痧胀看法,痧胀兼证及发证,并附以治疗验案。其中对兼证和变证的治法尤多,可补前三卷之未备。郭氏在此书中阐述痧毒自口鼻而入,可邻里相传,或病于肌肤,或发于血肉,或发于胃肠经及脾、肝、肾三阴。并详述各种症状及其具体治疗方法,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治痧专著。此书取材丰富,说理明晰。后世治痧诸书,皆祖述本书而予增捐。然罗列见繁,分症过细,探理求因,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给人以无证不痧之感,是为此书之不足。有《中国医学大成》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重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