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封观星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6 登封观星台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告成镇北。现存观星台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700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也是世界重要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为砖石结构,台体环绕盘旋踏道可通上下,台体北壁有一凹槽,槽内向北平铺一石圭。台体与石圭组成观星台的主要部分。台顶有小屋,通高12.62米,台体呈复斗形,顶边各长8米多,底边各长16米多,本身高9.46米。小屋向凹槽开有四扇窗户,北壁下设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可由此登台。北壁凹槽上方小屋东西向窗户下设置了一道横梁,这里到石圭的高度是9.7484米,即高表的高度。石圭表面由36块方青石自凹槽向北平铺而成,其下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居子午线方向。圭石刻有双股水道,深2厘米,宽2.5厘米,可注流水,用以校正圭面水平。这样,横梁、直壁、石圭为一组观测日影的仪器,梁影投射在石圭上,在石圭上可以量出表影的长度,故称“量天尺”。估计当时观星台除了测日影以外,台上还有观测星象的设施,应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测时功能的天文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台体及有关文物进行了加固维修。1961年,国务院规定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观星台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箕山之北、濒临颖河与五度河交汇处的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天文台。据历史记载,这里曾长期是我国天文测量的中心。此台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是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为改革历法、观测天文而建。台高九点四六米,连同台顶小室通高十二点六二米,台顶架一横梁。台体为砖石结构,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平面近似正方形,台基每边长十六米余,往上有明显收分,至台顶每边长八米余。两面作对称的踏道,自台北转向东西,再转至南而达台面。台的北壁中部有一凹槽,自槽底向北伸出一长三十一点一九米的水平石圭。正午日中时,台上横梁之影,投射于圭面上,观侧影长,以此确定太阳的高度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