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喉baihou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白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呈直或微弯的杆状,容易被热、化学品、阳光等杀死。它放出毒力强大的外毒素,可产生全身性病状和局部伤害。白喉通常是散发性的,在人口拥挤的地区也可产生流行。1~10岁的儿童发病率高。患一次白喉病或注射过白喉类毒素后,可产生免疫。白喉的潜伏期为2~5天。临床上的特点是呼吸道粘膜上产生由纤维蛋白渗出物所形成的假膜,及细菌外毒素引起的全身病状。据假膜所在的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和鼻白喉等。用患部渗出液做直接涂片检菌或细菌培养后找到白喉菌,便可确诊。白喉病人心肌损害机会极多,故应卧床休息,并尽早进行抗毒素治疗,以中和局部病灶和血液中的毒素,同时给予抗菌治疗(青霉素等可抑制白喉杆菌的生长),缩短病程及带菌的期限,但不能中和毒素,因此不能代替抗毒素。预防接种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白喉免疫制剂有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简称百白破混合制剂)及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目前多用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对象为6~12岁的儿童。管理传染源是预防白喉的另一措施。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从潜伏期末到抗菌治疗前均有传染性。早期发现,立即隔离病人,直到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咽喉分沁物培养阴性。白喉以飞沫传染为主,其次为被污染的用具等。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7天,对带菌者可肌注青霉素。另外,病人的衣被要在阳光下暴晒几小时,病人的食具和用具要煮沸15分钟,室内家俱可用5%来苏儿擦洗消毒。

白喉

病名。临床以咽、喉、鼻部形成白膜,伴咽痛或犬吠样咳嗽,气喘,及发热烦躁等全身症状为特征。2~6岁发病率最高。秋冬季多见。自预防接种推广后,发病率已显著下降。本病多因素体阴虚,疫邪燥火侵入肺系。毒聚咽喉所致。治疗以养阴清肺,辛凉宣肃为原则,忌用辛燥表散之剂,有“白喉忌表”之说。若疫毒损伤心气,出现心悸,胸闷,脉结代或卒然虚脱等危象,急宜益气养心,育阴潜阳,并绝对卧床休息。


白喉

见“传染病学”中的“白喉”。


白喉

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由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小儿多见,好发于秋冬季。主要特征是咽喉、鼻等粘膜的炎症、坏死与渗出,形成灰白色假膜,出现咽痛,吞咽、呼吸困难及发热、面色苍白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采用白喉抗毒素、抗生素等治疗措施。预防接种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

白喉

湖南在清咸丰年间已流行白喉。同治十年(1868),长沙、芷江发生白喉。光绪、宣统年间,湘乡、长沙流行白喉。民国时期,省内各地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南每年仍有白喉流行,以1959年最严重,发病率为33.43/10万,疫情遍及各县、市,有的县还出现局部暴发流行。湖南白喉流行时间,每年8月开始,10~12月为流行高峰,次年春季逐渐下降。经采取以白喉类毒素预防注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全省白喉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为2.3/10万,1984年为1.17/10万,1985年为0.31/10万,1991年为0.07/10万,1994年为0.01/10万。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的1983年比较,全省发病率下降99.94%。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