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氏长庆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氏长庆集诗文集。唐白居易(772—846)撰。七十一卷。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困,颠沛流离。贞元进士,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擢为翰林学士,次年拜左拾遗。旋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得罪权贵,遂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年间,曾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颇有政绩。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儒家诗论一脉相承。《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创作。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其讽谕诗包括《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共一百七十多首,是其最优秀的作品,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严重的土地、赋税问题,暴露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罪恶与社会政治的黑暗。其反映妇女命运的作品亦足感人。感伤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著名的叙事作品,声誉历久不衰。白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诗人在世时即流布甚广,并远播海外。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生前很重视编辑自家诗文,去世前一年所作《白氏长庆集后序》说:“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 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 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此为白氏诗文集的最后定本。白氏集经唐末五代战乱亦不复存,北宋时期吴蜀两地刻本之篇目次第已与白氏自编不同,其中吴本流传至今。今存有绍兴刻本(属吴本系统)《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藏北京图书馆。不分前、后、续集。前三十七卷为诗,后三十四卷为文,卷三十八为赋,卷三十九为铭赞箴谣偈,卷四十为哀祭文,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二为墓碑铭,卷四十三为记序,卷四十四为书,卷四十五为书序,卷四十六为书颂议论状,卷四十七为试策问制诏,卷四十八至卷五十七为制诏,卷五十八至卷六十一为奏状,卷六十二至卷六十五为策林,卷六十六至卷六十七为判,卷六十八至卷七十一又为碑铭序赞偈吟等杂文。此本历经名藏书家收藏,白集原注保存甚多,文字错讹较少。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白香山集》。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以此本为底本校点排印《白居易集》。该本收诗二千八百○五首,收文八百四十四篇。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白氏长庆集别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因在穆宗长庆年间编集,故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颇著政绩。一度为知制诰。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好佛,长居洛阳,至七十五岁去世。 白氏长庆集别集。唐白居易作。因在穆宗长庆年间编集,故名。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计诗三十七卷,文三十四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今人顾学颉有《白居易集》校点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氏长庆集》71卷。《四库全书》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宋刊本。精装本全4册。线装本全10册。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 (772—846)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 (今河南新郑),贞元进士,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一生,经历了唐朝自代宗至宣宗九个朝代,政治上是失意之士。在文学上,他继杜甫之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他的好友著名诗人元稹、李绅等人有意识地倡导“新乐府运动”。一生创作甚丰,其有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著有 《六帜》、《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即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 “为时”,就是主张文学要反映时代问题,为 “裨补时阙”,纠正社会现实弊端服务; 所谓 “为事”,就是“不空为文”,主张文学要反映与国家和人民有关的重大事件。曾将其诗歌创作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价值最高、他自己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讽谕诗共一百七十余首,其中《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更是在他的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意图下,有计划地写作出来的,真是“篇篇无空文,字字必尽规”,对当时的诸多政治弊端和严重社会问题,做了直言不讳的揭露和勇敢的鞭挞。清人赵翼在 《瓯北诗话》中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 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在白居易之前,这种风格的诗有过,但明确地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这种风格,在诗篇中实践这种主张,从而取得成就,白居易却是第一人。《白氏长庆集》又名 《白氏文集》、《白香山集》,为唐代诗文别集。元稹在其 《白氏长庆集序》中说:“长庆四年(824),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召还,予时刺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二千一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明年秋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 《白氏长庆集》。”在会昌五年(845)白居易又亲自编辑,并在后记中说:“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证明原集是七十五卷。《新唐书·艺术志》也作七十五卷。但 《崇文总目》却作七十卷。《郡斋读书志》作七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七十一卷,并记:“今本七十一卷,苏本、蜀本编次不同。蜀本又有外集一卷,往往皆非乐天自记之旧矣”。今存宋版白集很难看到,只有原铁琴铜剑楼藏南宋绍兴初年刻本《白氏文集》。明代白集刊本甚多,最早的是正德八年(1513) 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其后正德十四年(1519)郭勋刻本,人称最为善本。另外有嘉靖十七年(1538)钱应龙刻本,万历三十四年 (1606)马元调刊本。日本公元1618年 (明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今人有顾学颉的点校本《白居易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朱金城有 《白居易集笺校》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撰。此书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而得名,原为75卷,今存71卷。作者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而以讽谕一类为他的代表作。白居易与元稹同倡新乐府运动,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的痛苦,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他的诗浅显易懂,老妪可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明万历间马元调刻本、明嘉靖刊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点校本,最为完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