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baihua又叫做“白话文”。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与文言相对称说的书面语,一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 2000多年来,在汉语中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一直是文言。这种书面语言原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上口语的易变性,文言与口语逐渐脱节,以至于最后变成了一种僵死的书面语言。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要适应绝大多数语言使用者的需要。既然文言已经不能发挥这种效能,那么一种真正记录口语的书面语言便会应运而生,这就是后来出现的白话。这种白话,大体是在唐末,尤其是在宋、元以后,是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并且是与同时代的口语相接近的。比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明清的小说,大多都是用这种白话文创作的。宋、元以后有一部分学术著作或官方文书也是用这种白话文写的。这种白话与当时的文言往往是并存的,因为它容易被当时或以后的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和运用,鸦片战争以后曾一度得到提倡。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方面肯定了历史上白话作品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提倡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白话,为表现新思想,创作新文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白话文取得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法定地位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言——白话,与“五·四”以前或“五·四”时期的白话密切相关,那时的白话是现代白话的基础与源泉。但二者又不可混淆,当时的白话不是现代普通话,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没有明确的规范,现代白话是具有明确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书面语言。 白话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基本以北方话为基础,与一定时代的口语相接近。“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提倡便于表现新思想的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白话,从此确立了它在书面语中的主导地位。 白话一种汉语书面语。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像唐、宋、元、明、清等朝的变文、话本、小说和其它通俗文学作品通常都采用白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用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成为新的文学语言,为表现新思想、创作新文学提供有利条件。白话的特点是基本上以北方话为基础,与一定时代的口语相接近,容易为当时及以后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