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马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0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尊为东土释源。据载永平七年明帝曾梦见金人绕殿飞行,遂派蔡愔、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二人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四人用白马驮经回洛阳,汉明帝敕令造此寺,以白马命名。现存寺院为明清重修,中轴线上共有四座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后院有毗卢阁。整个寺院殿堂百余间,大佛殿为寺内主殿,建于一米高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有以释迦牟尼为主尊的塑像。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出寺院东行15米有一塔,名齐云塔,13层,高24米。这座四角密檐式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也是洛阳有名的古迹。白马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在洛阳市城东12.5公里处一片松柏林中,坐落着一座白墙绿瓦的千古名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而号称“祖庭”。白马寺始建于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相传当年天竺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驮经书来洛阳传经,故而得名白马寺。以后历代曾多次重新修建,尤其以唐代武则天时兴建规模最大,现存寺宇多为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后的规模。 163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用白马驮回天竺的佛经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现门前有白色石马两匹,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还有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的坟墓。布局谨严,环境幽雅。寺东有齐云塔。 276 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由官方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传说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顶射白光,次日得知是佛,遂遣使蔡愔、秦景往西域寻求佛经。在月氏遇天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法师。永平十年(67)迎还洛阳。当时由白马驮载经像而归,因仿天竺式建寺,遂名白马寺。后经历代修建,今存者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接引殿、齐云塔等。佛像齐备、佛龛精制。山门内东西两侧葬有迦叶摩腾、竺法兰,墓由石块垒成,呈圆形,长满迎春花。 白马寺佛寺名。位于洛阳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今洛阳市东12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8),距今1900年,是中国第一座佛寺。明帝刘庄“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 《洛阳伽兰记》卷四)。于是派遣蔡愔、秦景等10多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他们在大月支 (今阿富汗一带) 抄了 《四十二章经》并请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弘扬佛法,于永平十年回到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二位高僧,命将带回的经像收藏于 “兰台石室”。第二年在原礼宾官署鸿胪寺旧址建寺, 因佛教经像是用白马䭾来的,遂命名为白马寺。此寺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历代屡圮屡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所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由南向北成长方形布局,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两侧辅以廊庑厢房,左右对称,主辅分明,庄严雄伟。山门上嵌着 “白马寺” 额。山门两侧是一对宋代圆雕石马。天王殿为元代建筑,明清重修,殿内主佛为明代干漆夹紵弥勒佛造像。大佛殿是寺内主殿,单檐歇山式明代建筑是寺内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2.4米。大佛殿后为大雄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侧是元代夹纻十八罗汉像,造形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接引殿内供奉 “西方三圣”。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是寺院中最高最后一进院落。相传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后来在此供奉经像,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也曾居此译经。毗卢阁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墙上嵌有清代刻石《四十二章经》。毗卢阁前左右配殿分别塑有竺法兰、迦叶摩腾高僧像,以为纪念。他们的墓冢分别建在山门内东西两侧。寺内还存有 “断文碑”、“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洛阳白马寺祖庭记” 碑等珍贵文物。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Baimasi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位于今河南洛阳东10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传蔡愔、蔡景二人去西域求佛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第二年建寺,故称白马寺。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后经数世破坏,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主要大殿作南北向排列,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房屋排列。殿堂为木结构斗拱建筑,各殿均有较高的台基。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 白马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东12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所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被尊为东土释源和祖庭。传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蔡愔、秦景二人往西域请佛求法。使者在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四人同回洛阳,将白马驮来的经书藏于鸿胪寺。次年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建寺,供二高僧传教译经。因以白马驮经,遂名白马寺。现存寺院为明清重建,面积34000平方米,坐北面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间。山门为三座歇山顶拱形门,石狮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墓前是钟鼓二楼,“马寺钟声”曾为洛阳胜景之一。天王殿内置泥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主殿大佛殿内置释迦牟尼、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塑像。台基高约1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正脊塑有“佛光普照”四字,殿内悬2500公斤重的大钟一口,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大雄宝殿内置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彩绘精美,为元代佳作。殿壁木雕佛龛供佛5000多尊。由接引殿可登清凉台,台上古柏苍郁,殿台相间,正中毗卢阁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处,东西 二殿置二僧像。寺东15米,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齐云塔,始建于五代,原为木塔,北宋末年为金兵烧毁。重建的塔四角十三层,高25米,又称释伽舍利塔。古刹高塔巍然屹立,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约18公里。建于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原建筑规模雄伟,现尚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和钟楼等。寺外有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高24米。 白马寺中国佛教最早的寺院。在河南洛阳东12公里。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寺名取自“白马负经”故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蔡恬、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途遇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墓。寺东有一塔叫齐云塔,四角十三层,高24米,巍然屹立。 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洛阳东。据传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十年同中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至洛阳,创建此寺。寺名有二说:一说为“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高僧传》卷一);一说为汉明帝遣使求佛,“时白马负经而来”,遂取寺名(《洛阳伽蓝记》卷四)。据传寺式仿照印度祗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曾在此译《四十二章经》。寺门两房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寺东舍利塔建于金。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东10公里处。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于月氏遇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同回洛阳。永平十一年建此寺。名为“白马”,来源有二:一说“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白马。”(《高僧传》);一说汉明帝遣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名(《洛阳伽蓝记》)。寺式仿照印度祇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现存寺院为明清重修。山门内东西两侧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之墓,墓前是钟鼓二楼。“马寺钟声”曾是洛阳八景之一。此外,寺内还藏有唐代经幢、元代碑刻等,艺术价值较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僧寺之祖” 的白马寺,坐落在故都洛阳旧城西雍门外1.5公里,今洛阳市东郊距今城12.5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我国第一座由官方营建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寺院中唯一的 “白马寺”。该寺背负邙山,南濒洛河,每当夕阳西下时,殷红的晚霞映照、茂密的松柏衬托出红墙碧瓦起伏错落的古刹,仿佛使人置身于梵宫净土之中。 白马寺“僧寺之祖”的白马寺,坐落在古都洛阳旧城西雍门外1.5公里,今洛阳市东郊距今城12.5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我国第一座由官方营建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寺院中唯一的 “白马寺”。该寺背负邙山,南濒洛河,每当夕阳西下时,殷红的晚霞映照、茂密的松柏衬托出红墙碧瓦起伏错落的古刹,仿佛使人置身于梵宫净土之中。 白马寺中国佛教第1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东部12 km。始建于公元68年,距今已1900多年的历史,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大修过一次,宋淳化三年(992)再次重修,后来历朝都进行过装修与扩建。现存的寺院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的。主轴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后院清凉台上有毗卢阁。东白马寺内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是一座四角密檐砖塔。中国佛教汉文第1部佛经《四十二章经》、第1部《僧祗戒》在该寺译出。殿内的建筑、雕刻、碑刻多为明清遗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0千米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遣郎中8蔡愔等赴天竺求佛法,次年,愔等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一道东还洛阳,十一年,以驮经白马为名,在洛阳雍门(北魏改名西阳门)外1.5千米处御道南创置“白马寺”。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大修一次。武氏当政时,该寺极盛,有大小僧人1000多人。此后,宋、元、明、清各代,都曾修缮与扩建。现存寺院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的。寺院中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寺东数十步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的齐云塔。寺内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及殿内的壁画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间修建的齐云塔,塔高24米。寺内存有1973年从北京故宫迁移而来的十八罗汉等23件造像和宋至清各代碑刻40多方。该寺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