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马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0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尊为东土释源。据载永平七年明帝曾梦见金人绕殿飞行,遂派蔡愔、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二人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四人用白马驮经回洛阳,汉明帝敕令造此寺,以白马命名。现存寺院为明清重修,中轴线上共有四座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后院有毗卢阁。整个寺院殿堂百余间,大佛殿为寺内主殿,建于一米高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有以释迦牟尼为主尊的塑像。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出寺院东行15米有一塔,名齐云塔,13层,高24米。这座四角密檐式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也是洛阳有名的古迹。白马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在洛阳市城东12.5公里处一片松柏林中,坐落着一座白墙绿瓦的千古名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而号称“祖庭”。白马寺始建于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相传当年天竺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驮经书来洛阳传经,故而得名白马寺。以后历代曾多次重新修建,尤其以唐代武则天时兴建规模最大,现存寺宇多为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后的规模。
白马寺山门外有一对雄狮和一对白马分立左右,在中轴线上分别有四座大殿,即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接引殿,后院还有毗卢阁。中轴线两旁的配殿也是布局工整。大雄殿内元代制作的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大佛殿内有一口大铁钟,重达1250公斤。在宁静的夜晚,钟声可悠扬传至数十里。此外,在寺院深处掩映着一清凉台,据说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也是天竺高僧在此译经的地方。两位高僧圆寂后,葬于寺院内东西两侧。墓呈圆形,是用石块垒砌的。
初建于后唐,金代重修,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齐云塔坐落于白马寺东南数百米处,塔高24米,塔身为13层四角密檐砖塔。对塔击掌,有声回荡,宛若蛙鸣,奇异无比。白马寺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 邮编:471013
电话:86-379-3789090

163 白马寺

在洛阳市东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用白马驮回天竺的佛经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现门前有白色石马两匹,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还有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的坟墓。布局谨严,环境幽雅。寺东有齐云塔。


276 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由官方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传说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顶射白光,次日得知是佛,遂遣使蔡愔、秦景往西域寻求佛经。在月氏遇天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法师。永平十年(67)迎还洛阳。当时由白马驮载经像而归,因仿天竺式建寺,遂名白马寺。后经历代修建,今存者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接引殿、齐云塔等。佛像齐备、佛龛精制。山门内东西两侧葬有迦叶摩腾、竺法兰,墓由石块垒成,呈圆形,长满迎春花。

白马寺

佛寺名。位于洛阳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今洛阳市东12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8),距今1900年,是中国第一座佛寺。明帝刘庄“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 ( 《洛阳伽兰记》卷四)。于是派遣蔡愔、秦景等10多人,前往西域寻求佛法。他们在大月支 (今阿富汗一带) 抄了 《四十二章经》并请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弘扬佛法,于永平十年回到洛阳。汉明帝亲自迎接二位高僧,命将带回的经像收藏于 “兰台石室”。第二年在原礼宾官署鸿胪寺旧址建寺, 因佛教经像是用白马䭾来的,遂命名为白马寺。此寺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历代屡圮屡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所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由南向北成长方形布局,中轴线上五进院落,两侧辅以廊庑厢房,左右对称,主辅分明,庄严雄伟。山门上嵌着 “白马寺” 额。山门两侧是一对宋代圆雕石马。天王殿为元代建筑,明清重修,殿内主佛为明代干漆夹紵弥勒佛造像。大佛殿是寺内主殿,单檐歇山式明代建筑是寺内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2.4米。大佛殿后为大雄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侧是元代夹纻十八罗汉像,造形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接引殿内供奉 “西方三圣”。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是寺院中最高最后一进院落。相传为汉明帝乘凉读书之处,后来在此供奉经像,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也曾居此译经。毗卢阁内供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墙上嵌有清代刻石《四十二章经》。毗卢阁前左右配殿分别塑有竺法兰、迦叶摩腾高僧像,以为纪念。他们的墓冢分别建在山门内东西两侧。寺内还存有 “断文碑”、“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碑,“洛阳白马寺祖庭记” 碑等珍贵文物。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Baimasi

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位于今河南洛阳东10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传蔡愔、蔡景二人去西域求佛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第二年建寺,故称白马寺。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后经数世破坏,今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主要大殿作南北向排列,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房屋排列。殿堂为木结构斗拱建筑,各殿均有较高的台基。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

白马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东12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所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被尊为东土释源和祖庭。传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蔡愔、秦景二人往西域请佛求法。使者在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四人同回洛阳,将白马驮来的经书藏于鸿胪寺。次年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建寺,供二高僧传教译经。因以白马驮经,遂名白马寺。现存寺院为明清重建,面积34000平方米,坐北面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共有殿堂百余间。山门为三座歇山顶拱形门,石狮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墓前是钟鼓二楼,“马寺钟声”曾为洛阳胜景之一。天王殿内置泥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主殿大佛殿内置释迦牟尼、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塑像。台基高约1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正脊塑有“佛光普照”四字,殿内悬2500公斤重的大钟一口,为明嘉靖年间遗物。大雄宝殿内置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像,造型生动,彩绘精美,为元代佳作。殿壁木雕佛龛供佛5000多尊。由接引殿可登清凉台,台上古柏苍郁,殿台相间,正中毗卢阁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处,东西 二殿置二僧像。寺东15米,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齐云塔,始建于五代,原为木塔,北宋末年为金兵烧毁。重建的塔四角十三层,高25米,又称释伽舍利塔。古刹高塔巍然屹立,在中国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白马寺

位于河南洛阳城东约18公里。建于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原建筑规模雄伟,现尚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和钟楼等。寺外有1175年建造的齐云塔,高24米。


白马寺

中国佛教最早的寺院。在河南洛阳东12公里。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寺名取自“白马负经”故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蔡恬、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经,途遇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四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当时在中国传教的摄摩腾和竺法兰墓。寺东有一塔叫齐云塔,四角十三层,高24米,巍然屹立。


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洛阳东。据传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十年同中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至洛阳,创建此寺。寺名有二说:一说为“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高僧传》卷一);一说为汉明帝遣使求佛,“时白马负经而来”,遂取寺名(《洛阳伽蓝记》卷四)。据传寺式仿照印度祗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曾在此译《四十二章经》。寺门两房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寺东舍利塔建于金。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东10公里处。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佛法,于月氏遇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同回洛阳。永平十一年建此寺。名为“白马”,来源有二:一说“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白马。”(《高僧传》);一说汉明帝遣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名(《洛阳伽蓝记》)。寺式仿照印度祇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现存寺院为明清重修。山门内东西两侧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之墓,墓前是钟鼓二楼。“马寺钟声”曾是洛阳八景之一。此外,寺内还藏有唐代经幢、元代碑刻等,艺术价值较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僧寺之祖” 的白马寺,坐落在故都洛阳旧城西雍门外1.5公里,今洛阳市东郊距今城12.5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我国第一座由官方营建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寺院中唯一的 “白马寺”。该寺背负邙山,南濒洛河,每当夕阳西下时,殷红的晚霞映照、茂密的松柏衬托出红墙碧瓦起伏错落的古刹,仿佛使人置身于梵宫净土之中。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垂拱元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由于当时寺主僧薛怀义为武则天称帝立过汗马功劳,得幸于武则天,故白马寺盛极一时,大小和尚达千余人。“安史之乱” 中,白马寺惨遭破坏,武宗时也遭摧残。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禧宗年间达到极盛,僧徒多达数千人。以后各代继续修缮,现寺总面积约有4万多平方米,分布于主轴线上的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后院清凉台上有毗卢阁。
天王殿屋脊正面砖雕上刻有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字样。殿内正中的佛龛里供奉的是满面笑容的弥勒佛,其背后是韦驮护法天将,面对正在大佛殿里讲经说法的释迦牟尼佛,正在执行护法保卫任务。殿两侧是四尊 “四大天王”。他们各护一方,同时又按他们手执的法器不同,又代表风、调、雨、顺。
大佛殿屋脊正面有 “佛光普照”,背面有 “法轮常转” 的吉祥语。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莲台上,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五供齐备,左钟右鼓高悬,幔帐垂挂,蒲团排列,庄重肃穆。他右手捻动着一支莲花示众,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 “捻莲说法”。殿东南角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铁钟,重5000斤,上有铭文,据传洛阳城内东大街钟楼上也有一口大钟,音律与此相同,可以共鸣,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僧人上殿念经,击磬撞钟伴诵,钟声悠扬数十里,白马寺的钟声传到城内鼓楼后,城内钟自能共鸣,反之亦然。“白马钟声” 被列为 “洛阳八景” 之一。
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之中供奉着不同的佛像,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寺内殿宇历代曾多次重修、重建、扩建,规模有所不同,但寺址从未变迁。东汉时的甘露井、焚经台等仍依稀可见。寺山门内东侧有一高3.5米,宽1.15米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 碑,立于元至顺四年,碑额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据传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的手迹。西侧也有一石碑,碑文是由苏易简撰写的 “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因碑文是分段书写,故又称断文碑。山门内东西两侧还有两个青石镶包的圆冢,长满迎春花,东冢墓碑上刻 “汉君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冢墓碑上刻 “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牌楼式的山门是石砌的三洞券门,门楣嵌青石题额 “白马寺”,东汉冯夏治、李卫等人所刻,山门外相对而立着两匹青石圆雕马是宋代所雕。东南约200米处有齐云塔,塔空心,游人可扶梯逐级登高遥望故今洛阳。殿内佛像齐全,佛龛精美,佛像神情刻画各异,栩栩如生,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另外唐、元、明各代经幢、碑刻和元、明、清各代之泥塑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前寺内曾出土一尊北魏时的玉石弥勒佛像,高2.16米,为半结跏端坐,面部慈祥,赤膊袒胸,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造佛风格相似,现已被盗至美国,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白马寺是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解放前已是断碑残刹,冷落萧条。解放后经三次大规模重修,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61年3月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73年设立 “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现已成为外宾和国内外广大游客游览故城——洛阳必到的名胜之地。

白马寺

“僧寺之祖”的白马寺,坐落在古都洛阳旧城西雍门外1.5公里,今洛阳市东郊距今城12.5公里。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我国第一座由官方营建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寺院中唯一的 “白马寺”。该寺背负邙山,南濒洛河,每当夕阳西下时,殷红的晚霞映照、茂密的松柏衬托出红墙碧瓦起伏错落的古刹,仿佛使人置身于梵宫净土之中。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垂拱元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由于当时寺主僧薛怀义为武则天称帝立过汗马功劳,得幸于武则天,故白马寺盛极一时,大小和尚达千余人。“安史之乱” 中,白马寺惨遭破坏,武宗时也遭摧残。宋太宗时重修白马寺,禧宗年间达到极盛,僧徒多达数千人。以后各代继续修缮,现寺总面积约有4万多平方米,分布于主轴线上的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和接引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后院清凉台上有毗卢阁。
天王殿屋脊正面砖雕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殿内正中的佛龛里供奉的是满面笑容的弥勒佛,其背后是韦驮护法天将,面对正在大佛殿里讲经说法的释迦牟尼佛,正在执行护法保卫任务。殿两侧是四尊“四大天王”。他们各护一方,同时又按他们手执的法器不同,又代表风、调、雨、顺。
大佛殿屋脊正面有“佛光普照”,背面有“法轮常转” 的吉祥语。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莲台上,迦叶、阿难二弟子旁立,文殊、普贤二菩萨列坐,二天女后侍。香案五供齐备,左钟右鼓高悬,幔帐垂挂,蒲团排列,庄重肃穆。他右手捻动着一支莲花示众,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捻莲说法”。殿东南角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铁钟,重5000斤,上有铭文,据传洛阳城内东大街钟楼上也有一口大钟,音律与此相同,可以共鸣,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僧人上殿念经,击磬撞钟伴诵,钟声悠扬数十里,白马寺的钟声传到城内鼓楼后,城内钟自能共鸣,反之亦然。“白马钟声”被列为“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之中供奉着不同的佛像,也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寺内殿宇历代曾多次重修、重建、扩建,规模有所不同,但寺址从未变迁。东汉时的甘露井、焚经台等仍依稀可见。寺山门内东侧有一高3.5米,宽1.15米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立于元至顺四年,碑额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据传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的手迹。西侧也有一石碑,碑文是由苏易简撰写的“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因碑文是分段书写,故又称断文碑。山门内东西两侧还有两个青石镶包的圆冢,长满迎春花,东冢墓碑上刻“汉君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冢墓碑上刻 “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牌楼式的山门是石砌的三洞券门,门楣嵌青石题额 “白马寺”,东汉冯夏治、李卫等人所刻,山门外相对而立着两匹青石圆雕马是宋代所雕。东南约200米处有齐云塔,塔空心,游人可扶梯逐级登高遥望故今洛阳。殿内佛像齐全,佛龛精美,佛像神情刻画各异,栩栩如生,是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另外唐、元、明各代经幢、碑刻和元、明、清各代之泥塑像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前寺内曾出土一尊北魏时的玉石弥勒佛像,高2.16米,为半结跏端坐,面部慈祥,赤膊袒胸,与龙门石窟古阳洞北魏造佛风格相似,现已被盗至美国,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白马寺是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解放前已是断碑残刹,冷落萧条。解放后经三次大规模重修,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61年3月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73年设立 “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现已成为外宾和国内外广大游客游览故城——洛阳必到的名胜之地。

白马寺

中国佛教第1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东部12 km。始建于公元68年,距今已1900多年的历史,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大修过一次,宋淳化三年(992)再次重修,后来历朝都进行过装修与扩建。现存的寺院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的。主轴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后院清凉台上有毗卢阁。东白马寺内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是一座四角密檐砖塔。中国佛教汉文第1部佛经《四十二章经》、第1部《僧祗戒》在该寺译出。殿内的建筑、雕刻、碑刻多为明清遗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0千米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年),明帝遣郎中8蔡愔等赴天竺求佛法,次年,愔等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一道东还洛阳,十一年,以驮经白马为名,在洛阳雍门(北魏改名西阳门)外1.5千米处御道南创置“白马寺”。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大修一次。武氏当政时,该寺极盛,有大小僧人1000多人。此后,宋、元、明、清各代,都曾修缮与扩建。现存寺院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修的。寺院中线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两僧墓。寺东数十步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的齐云塔。寺内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及殿内的壁画等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间修建的齐云塔,塔高24米。寺内存有1973年从北京故宫迁移而来的十八罗汉等23件造像和宋至清各代碑刻40多方。该寺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