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皇极经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皇极经世

宋代理学著作。又名《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北宋邵雍著,是一部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邵雍(1011—1077),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隐居苏门山白源之上。屡授官不赴。北宋理学五子之一,理学象数学派创立者。其子将该书编为十二卷,首六卷《元会运世》,次四卷《声音律吕》,再次《观物内篇》,最末《观物外篇》。《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是《皇极经世》最重要的部分,前者为作者自著,后者为其弟子记述。
吸取了道教的“图书先天象数之学”、佛教的“止观”之说、《周易》的“太极”“动静”“阴阳”之理,对万物生成推衍出一套程序。它认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观物外篇》)“太极”是无体的“一”,它虽然不动,但可以通过纯粹的“数和形”的概念推演,生化出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即各种“有体”的象和“器”。“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同上)“一分为二”就有了天地,“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就有了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日月星辰之变就有了寒暑昼夜,水火土石之化就有了雨风露雷;寒暑昼夜之变就有了性情形体,雨风露雷之化就有了飞禽木草(《观物内篇》),合起来刚好是“八分为十六”。用这种“加倍法”(程颢语)的数系推衍下去,就可以按照一分为二的固定公式,从太极本体中不断地分化出万事万物。这样从“一”到“万”把整个宇宙史、人类史都统摄进去,因此朱熹说“自有《易》以来,只有康节说一个事物如此齐整”(《朱子语类》)。但是在齐整的象数系列中,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事先安排好了,它们“滞于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观物外篇》),只有化生万物的太极才是神妙莫测。在太极化生万物过程中,“神”有着特殊的作用。其对所谓的“神”作了这样的解释:“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又说:“气者,神之宅也。”(《观物外篇》)这里所讲的“神”,不是指形象化的上帝鬼神,但它是“气”的主宰,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实际上成为创化万物的原动力,表示太极在创化万物中能起到微妙变化的作用。
从“弥绝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观物内篇》)的目的出发,《皇极经世》还为自然和人从盛到衰的历史循环编制了一套详细的年谱和规则。认为根据这些年谱和规则,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虽亿万年亦可理知之也”(《观物内篇》。“元、会、运、世”,是邵雍虚构的计算世界历史年代的单位,他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之年数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元代表自然史的一次生灭。在这一生灭过程中,第一会(子会)中产生了天,第二会(丑会)产生了地,人产生于第三会(寅会)。自然界自有了人类后发展到第六会(巳会)为唐尧盛世,第七会(午会)为盛极而衰的夏商周到唐宋时期,发展到十一会(戌会)万物都归于消灭。以后自然的历史仍然按照既定的阶段、时间照样循环下去,以至无穷。与此相对应,人类的历史也可以以“皇帝五霸”来划分阶段。这几个阶段的情况是:“三皇”之世,“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五帝”之世,“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三王”之世,“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五伯”之世,“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观物内篇》)。又说:“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下则是禽兽也。”(《观物外篇》)由此可知,《皇极经世》表现出的是形而上学的宿命论和循环论,宣扬的是历史退化论。
在认识论上,《皇极经世》提出了“以物观物”的认识方法,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物观物也,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观物内篇》)。其所谓“以物观物”并不是按事物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视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同上)。否定人通过耳目感官和思维器官来认识世界,把人的认识活动看成是心中之“理”的自我认识过程,试图打破人我或物我的界限达到“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同上)。
《皇极经世》的先天象数学把“万化万事”概念化为“天地万物之理”(同上),又把这些“理”符号化、整齐化为“象数”序列,所以比起过去儒家的天命论、神学目的论、佛教的因果轮回论似乎更具客观性,因而得到它之后的宋代理学家的推崇。
《皇极经世》的注解较著名的有宋张行成的《皇极经世索隐》,黄畿的《皇极经世书传》,清王植的《皇极经世直解》等。

皇极经世

北宋邵雍著,十二卷。一至六卷以《周易》六十四卦说明世界治乱,七至十卷讲“律吕声音”,称为内篇;十一、十二卷由其弟子记述,称为《观物外篇》。全书借“易卦”论天地万物生成于先天图式。清代王植有《皇极经世书解》。

皇极经世

北宋学者邵雍作,又名《皇极经世书》。“皇极”一词语出《尚书·洪范》,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以此名书,意为以最高的准则来治理世事。邵雍在其著作中,建立了一个先天象数学的庞大体系,根据《周易》64卦,推衍说明自然的演化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全书包括了宇宙起源论、自然观、历史观、伦理道德观以及社会政治理论等。共12卷。1—6卷为《元会运世》;7—10卷为《声音律吕》、《观物内篇》;11、12卷为《观物外篇》。《内篇》为邵雍自著,《外篇》为其弟子所记述。这两篇较多地阐述了其伦理思想。邵雍认为“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观物外篇》)说“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皆生于心也。”(同上篇)他用元、会、运、世推算社会的治乱盛衰;以“道,德、功、力”的伦理政治状况将尧以后的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阶段。强调义利对立,说“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观物内篇》)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和物理都是天命的体现,穷理尽性就能掌握天命。指出性和情的区别:“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观物外篇》)重视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反求于心,不必外求于物。有明正统刻万历续刻《道藏》本,后收入《四库全书》。此书对后世的易学、理学、术数均有影响。较著名的注解本有:宋张行成的《皇极经世索隐》、黄畿的《皇极经世传》;清王植的《皇极经世直解》等。

皇极经世

见《皇极经世书》。

《皇极经世》

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谥康节; 其先范阳人,后从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为理学象数学派的创立者)著。根据 《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说,再加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的思想,虚构一宇宙构成图式和学说体系,以推衍解说自然和人事变化,形成其象数之学(也称“先天学” )。《皇极经世》是他的力作。全书共分12卷,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观物内篇》 和 《观物外篇》 。《内篇》 为其自著,《外篇》 为其弟子记述。他认为宇宙本源是 “太极” 或 “道” 。他在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中说: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万物万事生乎心也” 。在物和我的关系上,提出 “反观” 的认识方法。他在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中说,在 “观物” 和 “以物观物” 中,人的感觉和心有其局限,只有观之以理,以心来体会物之理,才能 “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皇极经世》 以 《周易》 六十四卦的推衍,说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即已存在的先天图式,论证天地万物均按这一先天图式体现,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清王植 《皇极经世书解》 为较好的注解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