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皮筏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皮筏子古称“革船”。回、撒拉、保安、东乡、土等民族的传统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黄河沿岸。其制法,编圆木棍为排,下拴数个、数十个皮囊即成,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载货,小的可载重四五吨,大的可载重一二十吨。它吃水浅,不怕搁浅触礁,操纵灵活方便。按制作原料又可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成。皮囊的制作方法是,将羊宰杀后,先去头,然后从颈口处取出肉、骨、内脏,剩下一张完整的皮子,将其放入水中浸泡数日,捞出曝晒一日,将毛刮净,灌入适量食盐、水和植物油,再次曝晒至外皮呈红褐色即可,组筏时用口吹充气,扎好口便成,结实耐用。牛皮筏的制作与羊皮筏大体相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