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盈不足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2 盈不足术

即今算术中解盈亏类问题的方法。为中国古算的一个创造。《九章算术》辟专章阐述。分盈不足、两盈、两不足、盈与适足、不足与适足诸情况给出解法。《九章算术》盈不足章中给出8个盈亏类问题。另有12个非盈亏类问题仍用盈不足术求解。其方法是:先任意假设答数然后再验算。结果无非是相符(即假设的答数正确)或不符。若不符,再假设一次,其结果或盈不足,或两盈,或两不足,或一盈一适足,或一不足一适足。从而将非盈亏类问题化为盈亏类问题,用盈不足术解之。西方称此法为“契丹(阿拉伯和西方对中国的称呼)算法”、“双设法”、“双假位法”、“金法”。直到17世纪,盈不足术仍是欧洲解决各类算术问题的主要方法。盈不足术实际上就是现代的线性插值法(截弦法)。在解高次代数方程和超越方程中还常常用到。

盈不足术Yingbuzushu

在中国古代,为了求解各种复杂多样的线性问题与非线性问题, 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数学方法——盈不足术。这种方法,通过两次假设及检验, 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今天所说的盈亏类问题,用统一的模式给出解答。《九章算术》中专门设有“盈不足”一章,足见它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地位。
在盈不足术中,把假设数据称为“假令”,而把用“假令”进行检验考核的过程称为“课”,其结果不外乎“盈”、“不足”、“适足”三种情形、通过两次假设与考核, 其结果可分为 “盈不足”、“两盈” 或 “两不足”、“盈、适足”或“不足、适足”五种三类, 盈不足章的前8题就是以“共买物”问题为模型,给出了各类盈亏问题求解的演算法则,其第1题为:“今有共买物, 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一般说来,设每人出a1钱,盈b1; 每人出a2钱,不足b2,求人数A和物价B。若以x0表示每人应出的钱数,书中给出 “盈不足”类型问题求解的三条公式:
在第1题中, 由公式(2)、(3) 可得人数A=7,物价B=53。
两盈、两不足类问题的一般形式为:今有共买物,人出a1钱, 盈 (或不足)b1, 人出a2钱, 盈 (或不足)b2。问人数、物价各几何。书中相应地给出了三条公式:
原文并不涉及正负数或绝对值概念, 但公式中凡遇二数之差一律取正数 (或非负数)。
盈(不足)、适足类问题一般形式为:今有共买物,人出a1钱,盈(不足)b1;人出a2钱,适足。问人数、物价各几何。书中给出的三条公式为:
借助正负数概念, 上面的三组公式可以十分容易地统一起来。
盈不足术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 在当时,人们不仅用它解决各种盈亏类问题,而且用以解决了一些复杂得多的问题 (参见 “良驽相逢”、“两鼠对穿”),成为古代数学中的万能算法,其数学原理相当于今天数学中的线性插值法或弦位法。
在9—12世纪一些阿拉伯数学家的著作中, 曾介绍过盈不足术,并称之为天秤术或契丹算法。当时阿拉伯人所说的“契丹”就是中国。其后,盈不足术又经过阿拉伯传入欧洲。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他的名著《算书》设有专门的一章介绍“契丹算法”,并写道: “契丹法, 阿拉伯名词; 拉丁译文当为迭借法,……又可称为增损术。”在中世纪的欧洲,盈不足术做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 一种万能算法, 曾受到极大的重视。直到16世纪仍以契丹法、迭借法、增损术之名广泛出现于各种数学书中, 在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Clavius,C.1537- 1612)出版于1608年的一部代数书中,载有这样 一个问题“如果我给每一个上门的乞丐7分钱,还剩24分;要是给他们每人9分钱,就还差32分钱。试问: 有多少乞丐? 我有多少钱?”

盈不足术

中国古代解决盈亏类问题的一种算术方法。在《九章算术》中有“盈不足”一章,其中前4个问题是正规的盈亏类问题,第5~8题依次是“两盈”问题,“两不足”问题,“盈、适足”及“不足、适足”问题。此外还有12个形式上不属于盈亏类,但都用盈不足术解答的算术问题。第1个,也是典型的问题是:“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每)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此题写成代数形式为:设每人出(钱)a1,盈b1,每人出a2,不足b2,求物价u和人数v。依所述方法可得u=(a2b1+a1b2)/(a1-a2),v=(b1+b2)/(a1-a2)。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