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监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监生

明清时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监生。《明史·选举志一》: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 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

监生

科举时代对在国子监就读学生之称谓。取得监生资格,为入仕途径之一。五代时已有此称。后唐制,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宋朝亦沿此称。明朝监生分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凡以举人资格入监读书者称举监,以贡生资格入监读书者称贡监,官宦子弟不经考选而取得监生资格者称荫监,由普通身份捐纳取得监生资格者称例监。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而民生多。景泰间始有例监。其中有生员以纳粮、马、银得以入监者,即纳贡,亦有幼童、白丁和商贾以捐纳入监者,称民生、俊秀,或曰例生。清朝凡国子监肄业生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由皇帝恩赐国子监生资格者称恩监。荫监有二,遇恩诏予荫者为恩荫,因公差军务遇难予荫者称难荫。由附生或武生举报入监者称优监。乾隆以后,一般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

监生

明清入国子监肄业者的统称。有举监、贡监、荫监、生监、恩监、优监、例监诸名目。一般由学政考取或经皇帝特许,并进行严格的考课。清乾隆以后仅存虚名,多由捐纳而得,并不入监就读。

监生

❶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名。五代后唐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初补时交束修钱二千,及第后交光斋钱一千。宋亦沿此称。庆历四年(1044)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官员子弟为生员,称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亦称监生。明监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捐监)四种。贡监又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有官生、功生、恩生。官生中又有土官生、外国生。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民生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民生达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九年(1411),南、北监监生有九千八百八十四名。景泰间始有例监。天顺、成化时,监生至数万人,大都不入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其质量大逊于前。清代在国子监肄业者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又分为恩荫、难荫两种。清制,监生肄业期满,可考选授官,用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等;亦可参加乡试,以步入仕途。乾隆以后,一般所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间,推广举人入监,时风稍振。未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参见“举监”、“贡监”、“荫 监”、“例监”、“恩监”、“优监”。
❷宋代司天监之属员,无定额,位在学生之上。正名学生入监满五年以上,精通历算、天文、三式、经书等,申请考试合格,方补监生。

监生

清代八旗满洲等旗人和汉人在国子监读书肄业者之统称。顺治元年 (1644) 十一月,特许满汉官员子弟入监读书。其后,主要通过各省学政考取优异者入学。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例监、优监等名目。乾隆以后考课逐渐松弛,流于形式,徒具虚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8: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