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盘鼓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盘鼓舞

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盘子和鼓上纵横腾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七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有独舞和群舞。独舞男子头戴冠,身穿长袖舞衣,动作豪放。盘鼓舞常常和百戏中的弄丸、跳剑、走索等同时演出,吸收了杂技的技巧,加强了舞蹈动作的难度。盘鼓舞还有女乐楚舞的特色,长袖逶迤、细腰婀娜的宫廷舞伎,技艺高超,能即兴起舞,有“舞无常态,鼓无完节”之说,其表演达到瑰姿迭起、仪态横生的美妙境地。汉代傅毅在 《舞赋》 中描写盘舞达到了 “显志” 与 “明诗” 的境界。

盘鼓舞

汉魏时期的著名宫廷乐舞,亦称“般鼓舞”。舞者在乐队的伴奏下,脚踏设在地上的盘鼓,腾踏纵跃,两袖上下左右翻飞,舞姿优美、矫健。舞者有男有女,盘鼓多少不定,主要是依据舞者技巧的高低,作不同的安排,最高为七盘舞。根据现有出土资料来看,此舞一般女子独舞居多,如南阳许阿瞿汉画像石的般鼓舞,是四盘二鼓,舞人头梳双环髻,高扬双袖,束腰,着利屣,做大跨步,前脚踏盘,后足离鼓,舞姿奔放。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砖,画面地上摆着六盘二鼓,一长袖细腰的舞女,头戴花冠,双足正踏在鼓上,作登弓姿,左手的前袖飞扬,右手曲后袖摇曳,充满了动感,东汉张衡《观舞赋》曰: “盘鼓焕以骈罗”,“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傅毅《舞赋》亦生动地描述道: 舞者轻盈而敏捷的动作,把舞袖抑扬。乃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蜲蛇姌嫋,云转飘曶。体如游龙,袖如素虮”。盘鼓舞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一种独特风格。

盘鼓舞

汉代著名舞蹈。舞者脚踏盘、鼓作舞,盛行于汉、魏时代。盘鼓舞充分展现了人体动作的技巧性,舞者束腰长袖,脚踏置于地上的盘、鼓,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或舞袖舞巾飘摇,或俯仰屈伸旋转。盘、鼓的数量不一定,或盘鼓皆有,或只有盘而无鼓,或只有鼓而无盘,有七盘一鼓,有六盘一鼓。有独舞、群舞、双人舞之分。山东沂南、嘉祥、历城等地的汉画像石上,有不少栩栩如生的盘鼓舞形象。汉代傅毅的《舞赋》描绘了盘鼓舞的舞姿动态“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浮腾累跪,跗蹋摩跌,”舞蹈特殊的动作动态以及长袖舞衣的飘逸,营造出浪漫的意象。表演中,腾跃、跪蹋、摩跌等技巧动作,令人眼花缭乱。盘鼓舞是古代技巧很高的舞蹈。

盘鼓舞

中国古代舞蹈。约公元前112年以来,在汉代最为盛行。一般是将7个盘1个鼓排列地上,舞者踏盘踩鼓表演舞蹈技巧,有1男1女表演的,也有3人以上群舞表演的。

盘鼓舞

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有7盘1鼓、4盘2鼓、6盘2鼓等数目不定。盘鼓舞中的鼓一般为2座,分别代表日、月。盘则多为7枚,象征北斗七星。舞者头梳成双环髻,高扬双袖,束腰,着利屣。主要特色为舞与杂技结合,融舞蹈之轻柔舒展与杂技之力度为一体,刚柔相济,另一突出特色为“舞无常态、鼓无定节”。长袖飘扬始现其美。汉代傅毅在《舞赋》中描写盘鼓舞达到了“显志”与“明诗”的境界,说明它在表现意境方面有了一定成就。盘鼓舞有盛大的伴奏乐队,并有歌女伴唱,使舞者在盘鼓器上腾跳,眼神要集中、灵活、敏锐。

盘鼓舞

汉代盛行的舞蹈,以舞器而命名。表演时将“盘”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蹈者腾跳于盘、鼓之上或之间。盘鼓舞没有固定程式,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艺在表演中作不同的发挥。对盘、鼓的设置也无定规。有时只用“鼓”叫“鼓舞”;有时只用盘(并非必须七枚,三、五、六枚也可),叫“七盘舞”。鼓的数目多少同样不定。盘鼓舞形成于西汉初年,是由杂技演变而来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舞蹈与杂技的结合。舞伎身着长袖舞衣,在盘和鼓上踏来踏去,用踏出的声音作为舞蹈的节奏。《盘鼓舞》的节奏是极为快速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