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对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相对主义xiangduizhuyi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客观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它的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确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存在的矛盾双方的转化和互相过渡,否认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对立,抹煞矛盾双方之间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承认事物以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或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唯物辩证法包含相对主义,但是它绝不归结为相对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有相对的方面,又有绝对的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它在指出事物相对性的同时,又看到体现着绝对的相对;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相对的同一性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性。相对主义主张排斥绝对的相对、排斥静止的运动,从而在实际上把相对性绝对化,是与绝对主义相通的另一种形而上学表现。相对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是诡辩论、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不可缺少的手段之 一 。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的错误理论。只承认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割裂事物和认识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把事物看作转眼即逝、不可捉摸的东西,否认事物存在的确定性;把认识看作是相对的,否认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抹煞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庄子、古希腊克拉底鲁等。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的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片面夸大事物性质和存在的相对性,否认其一定界限内的确定性,把事物看做变动不居、变化莫测的东西,从而怀疑和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在认识论上,它把认识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否认相对认识中包含有绝对性,从而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抹煞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导致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它和绝对主义各走一个极端。但二者殊途同归,都割裂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